日元升值壓力巨大
除了松下自身的原因,松下的虧損還和日元升值有著直接的關系。
去年9月,當日元兌美元匯率觸及15年新高的84比1時,就有日系家電制造企業總裁表示:“韓國競爭對手獲得了大量政府補貼,而我們卻遭遇了日元走強和高額稅負。”
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認為,美國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及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企業必然遭受巨大的出口壓力。這樣的經濟背景決定日本的企業注定長期在微利邊緣掙扎,不僅是松下、索尼等電子企業,日本的汽車制造企業也倍感壓抑。
“只要有出口,就有虧損的可能。除非松下把產能搬遷到出口目的地國家,但這是迫不得已之舉。”羅清啟指出。
實際上,松下已經開始動手把更多產能從日本轉移至中國,首當其沖的就是鋰電池業務。松下近日表示,在2012年前,該公司將投資200億-300億日元,在中國建設一座新廠和升級設施。按計劃,到2015年時,松下在中國生產的電池量占比將提升到50%。目前,該公司80%-90%的鋰電池仍在日本生產,其余在中國。據悉,日本的鋰電池業務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50%。
三洋拖累松下業績
上月末,松下電器宣布,旗下子公司三洋電機計劃于今年在全球范圍內裁員超過1萬人。松下表示,此次裁員為了消除重復事業領域,追求集團整體競爭力,并提高效率。
據悉,日本三洋電機還計劃下個月在3個銷售子公司裁員200人;海外裁員部分,則將集中在家用電器及數碼相機等部門員工。三洋電機計劃在7月份將擁有8000名員工的三洋精密出售給日本電產。
自2002年以來,三洋就一直陷于經營虧損,直到2009年底被松下收購,才給三洋帶來了一線生機。但是松下曾經是三洋的競爭對手,有分析人士稱,二者競爭會多于合作。在中國市場,三洋與松下的業務存在著重合,而且其曾經的家電品牌也在中國國產品牌的沖擊下弱化很多。
2010年第三財季(9-12月),三洋凈虧損92.1億日元(1.12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3.8億日元虧損額有所擴大,主要是受到充電電池售價下降的影響。
梁振鵬指出,三洋電機目前的巨額虧損狀態,明顯拖累了松下。三洋電機的空調、冰箱等家用電器業務多年來一直處于嚴重虧損狀態,目前,松下并沒有方法去挽救三洋電機這種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