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端起iPad,小巧的屏幕中有一排精致的風車;他向iPad輕吹一口氣,虛擬世界中的風車便轉動起來——這是香港書展“國際出版論壇之出版電子化的新機遇”會議現場,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管理部副總經理阮建強正在現場演示一款互動閱讀小程序。
近兩年來,隨著各種phone與各種pad的大量涌現,現代人閱讀模式從傳統到電子化的轉型已不再停留在“現象觀察”階段,而正式成為“圓桌議題”。比如正在熱火朝天舉行的第22屆香港國際書展,就特別召集了北大方正集團、企鵝出版集團、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以及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等機構的業內話語權人士共同商討“謀變”。
“國際出版論壇”也即原“亞洲出版研討會”,去年此時也曾探討過電子出版的話題,今年升級后立足更加廣闊的視野,再次探討全球出版電子化的新機遇。除研討會外,今年電子書專區也擴展了近六成,并新增“未來書店體驗區”,讀者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書籍內容結合成一本本個人化的電子書,再下載至電子媒體細讀。同時,書展還推出專為智能手機而設的“全城來讀電子書”程序,免費提供2011年香港書展參展商出版的部分電子書。
電子閱讀實現孔子未完成的夙愿
從上世紀70年代“748工程”解決困擾已久的中文信息化問題讓中國人終于能使用計算機,到后來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取代鉛字排版印刷加快了出版流程,幾乎每一次技術的更新都對出版行業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恰如阮建強打的那個比方,它們都是“當代的畢昇”。“電子閱讀時代的來臨也是革命性的產業進步,雖然說會對傳統閱讀造成一定影響,但同時也將會對文化的傳播與進步帶來很大好處。”阮建強說。
在論壇現場,阮建強演示了好幾款體驗式閱讀程序,都引來到場人士一片好奇的嘩然。不過阮建強卻暗暗一笑,他說從“內行看門道”來講,此類目前應用在各種Pad與Phone上的程序,都只不過是設定好的“游戲”,只可稱其為電子閱讀的初級階段。
阮建強將數字出版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多媒體、多渠道與多終端的出現,使得出版界實現多元化的出版;第二個層次是信息碎片化引發個人化的選擇,從而實現閱讀“按需輸出”的定制化;第三個層次是在信息內容彼此之間建立關聯,支持多維度鏈接導航,這樣一來,便可以在一種“接力式”的信息體系中,進行海闊天空的“穿越式”談天與閱讀;第四個層次是基于知識體系結構,提供針對性結果呈現,比如電腦系統會給出某個詞匯在特定文本背景中最精確的解釋,而非泛泛地照搬牛津字典的列點說明。
“這似乎完成了孔子未能完成的夙愿——因材施教。”阮建強說,電子閱讀最終的目標是要實現智能服務,“說到底,信息技術革新的目的是支持‘出版’向‘服務’的轉型,也即以讀者為王。而這也是針對性解決當前碎片化時代碎片化信息的必殺技。”而關于電子閱讀的前景,阮建強則以一句“好戲還在后頭”表明了自己的絕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