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機構奧維咨詢發布了五一最新盤點數據,“五一”促銷中3D電視成為市場最大亮點。數據顯示,“五一”假期3D電視在城市市場中滲透率已達到10.8%,42英寸超過55英寸成為主力尺寸。從3D產品的類型結構上來看,偏光式3D產品份額迅速攀升,占據了3D產品市場中40%的比重。
隨著3D電視市場擴容,技術之爭則愈演愈烈。三星和LG引發了一如當年液晶與等離子般的辯爭,當下價格還是王道,憑借價格優勢,以LG為代表的不閃式3D電視迅速占領四成市場。
消費者對于門閥之戰不感興趣,第一位選擇要素是價格。從去年3D電視初登舞臺到如今,3D價格已經大幅下降。奧維監測零售數據顯示,2010年3月,3D剛上市當月銷售數量為個位數,均價為25999元。到了今年3月,當月銷售數量為7.9萬臺,均價大幅下拉到10625元。如忽略去年銷售數量過少影響,單從均價看,價格已降為當年的五分之二左右。
那么3D電視市場蘋果熟了么,業內人士表示,這一輪超預期成長是由產業推動的,而非消費拉動,3D的普及還面臨片源等問題的制約。
3D電視成長趨勢超預期
奧維咨詢分析師梁筠筠表示,“五一”彩電市場中出現了部分產品短缺的現象,其中產品主要集中在大尺寸產品及部分具有較高性價比的3D產品。
長虹多媒體營銷公司總經理蘇子歡回顧五一彩電市場稱,快門式3D電視主要銷售結構由大尺寸的PDP和LED電視組成,代表品牌為長虹和三星。偏光式主要體現在低價格的CCFL傳統液晶上,靠低價格占據一定市場!耙驗3D技術的迅速普及,PDP出現脫銷現象!
五一之前,在上游面板企業和整機企業的集體發力下,3D電視新品出現了一波集中上市的浪潮,據悉,從第3周開始到第15周(4月10月),新上市3D產品共52款,占整體3D型號的51%,尺寸布局由超大尺寸向中小尺寸滲透,同時,37、32英寸3D電視面市。
3D產品價格也快速下降。奧維咨詢數據顯示,到15周,同規格技術產品的3D/2D價格倍率從年初的1.5降至1.3,直接促使3D電視滲透率的提升。低價3D層出不窮。創維在3月初高調推出了CCFL偏光式的3D電視,包括32、37、42、47英寸等四大尺寸產品,其價格僅僅相當于市場上相同尺寸的CCFL普通液晶價格。
伴隨3D規模的快速上升,3D電視的品牌格局也發生變化,從以幾個外資寡頭競爭的格局過渡到群雄逐鹿的階段。2010年是3D電視元年,3D市場主要是外資品牌唱主角,索尼、三星占據七成以上份額。伴隨著國內品牌的積極推進,國內3D電視市場競爭格局驟變。據奧維咨詢(AVC)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外品牌3D產品市場份額比重已從2010年的17:83提升到42:58.
技術之爭背后的成本較量
隨著3D電視市場擴容,技術之爭則愈演愈烈。去年初,三星電子率先推出了快門式(SG)3D技術,當時推出的3D電視產品大部分采用該技術,并引出了3D電視產業一股技術爭論,不過焦點是等離子(PDP)和液晶誰更為適合3D,彼時以松下和長虹為代表的等離子企業雄心勃勃,欲借3D卷土重來,而豪賭等離子的長虹的確也小有收獲,2010年長虹等離子電視同比增長50.9%,行業整個等離子的增長21 .9%.到了去年底,LGD首次在中國發布不閃式(FPR)3D技術,與力推快門式3D技術的三星公開叫板,行業爭論的焦點立刻發生變化。一時間,以三星、索尼等廠商為代表的主動快門式3D技術和以LG為代表的“偏光式”3D技術兩大陣營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三星電子LCD事業部日前主辦了“FULLHD全高清3D合作伙伴論壇”,高調宣稱,主動快門技術是呈現全高清3D畫面的唯一技術。幾乎同時,堅持不閃式技術的LG也高調開展技術交流會,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停產快門式3D電視,力推其“被動偏光式”3D技術。
有國產企業負責人表示,LG的銷售人員頻繁拜訪企業推銷其不閃式面板,“其實抓住了兩點,一是有成本優勢,終端產品可以有很低的價格,二是國產企業沒有屏!
目前,LG和三星正結盟各大廠商,三星聯合松下、索尼、海爾、夏普、長虹等彩電企業成立了中國3D電視推廣聯盟。LG則聯合國內廠商結成不閃式聯盟,其中聯系更為緊密的是創維和海信,創維已經全面采用偏光式3D技術,海信也在逐步加大偏光式3D電視生產比例。
三星和LG之爭,實質上是3D電視技術的主導權之爭,在產業升級格局重構的契機中,建立強勢地位。而對于消費者來講,技術之爭似乎還未影響到購買偏好。
從奧維了解到,其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消費者對于3D電視接受度明顯提高,有81%的受訪者有購買意愿。而決定消費者購買的關鍵因素仍然是價格,當3D/2D價格倍率突破1.2時,購買意愿超過50%,此時3D電視將有望進入普及階段。而對快門式和偏光式這兩種3D電視技術,目前消費者普遍存在不了解和對專業術語不理解的情況,在“您傾向于買哪種技術的3D?”的調查結果中,62%消費者選擇看效果而定,而非依據具體技術來選購。
這意味著,目前贏得消費者的芳心還要依靠價格,這從不閃式3D的扶搖直上可見一斑,據奧維咨詢(AVC)周度數據顯示,PR3D (不閃式)從第9周開始,滲透率快速上升,到15周上升至38.4%,SG3D(主動快門式)滲透率為61.6%.奧維咨詢分析師袁偉稱,同尺寸PR 3D電視均價比SG3D電視均價有明顯優勢,如3D市場的主力尺寸產品42英寸,SG3D:PR3D電視均價倍率為1.3倍。
糾結的片源和標準
目前,在可預見的未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兩種技術將會因為互有優劣勢而并行發展。而隨著價格的不斷走低,3D電視的普及大潮是否已經來臨?
奧維咨詢副總經理金曉鋒告訴記者,產業普及期還沒有到來,片源等問題還有待于完善,據其介紹,這一輪增長是產業推動,而非消費拉動。國內在片源建設方面還處于落后狀況,硬件設備和內容建設兩條線沒有齊頭并進。
“有幾個問題比較麻煩,一個是標準,一個是舒適度,一個是片源!绷硪晃粯I內人士如是說。據了解,國際上目前并無3D標準,包括中國在內,各方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標準制定。而企業為了市場卡位,不得不先行一步,生產標準各自為政。而從舒適度來看,目前業內是倡導不要連續觀看2個小時以上,不過由于觀看個體有差異,舒適度問題的解決還是一個問題。
更令人糾結的可能是片源。由于剛起步,全球的3 D片源都很少,目前國內銷售的3D電視除了附帶部分片源之外,大都搭載了2D-3D轉換技術。據悉,《廣播影視科技“十二五”規劃》中已明確指出要抓緊制定立體電視技術標準,同時開展相關技術試驗與播出示范,提高立體電視制播能力,計劃未來五年在全國開播多個3D立體電視頻道。據了解,央視、東方衛視、北京電視臺等都已開始開展3D制播實驗。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后端與前端的對接今后也是一個問題。據其介紹,在偏光式3D電視播放的片源不能直接在快門式3D電視上播放,需要信號處理。而國際3D內容今后和國內廣電技術標準對接,3D頻道與硬件電視的前后端對接,都是問題。
不過金曉鋒則有不同意見,在其看來,偏光式和快門式的技術區別是在顯示環節,信號處理以及制式標準等問題由芯片廠商和企業等解決,消費者目前選購時不需要為這一類標準問題憂心。購買3D電視時,消費者應關注現場體驗,并結合其他要素如價格、品牌等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