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執導的《阿凡達》(Avatar)以全球28億美元的成績創造了電影史上新的票房紀錄,也揭開了電影制作的新紀元。在被業界稱為“ 3D元年”的2010年,“是否需要把電影拍成3D版”這一問題成為好萊塢久爭不決的議題。隨著人們對3D的趨之若鶩,大量涌現的真假3D電影魚龍混雜,甚至很多電影還因為趕乘3D的東風而招致來自觀眾和評論界的口誅筆伐。盡管如此,但在2010年北美電影票房排行榜上,票房最高的前十部電影中,有六部以3D格式上映;而今年將至少有17部3D電影與觀眾見面。
2010年可以被視為初出茅廬的的3D“ 見習期” , 那這位“ 實習生”帶給好萊塢哪些啟示?
第一,品質為重。
雖然《諸神之戰》(Clash of the Titans)在全球范圍內斂得4.932億美元的票房收入,但卻成為評論家的眾矢之的。美國最富盛名的影評人羅杰·艾伯特(Roger Ebert)在《新聞周刊》撰文,毫不留情地指出:“眼下,好萊塢對3D的趨之若鶩是一種集體自殺。”
夢工廠動畫的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杰弗里·卡岑伯格(J e f f re y Katzenberg)在2010年4月份曾公開表示支持后期轉制3D。但到了9月15日,在第三屆3D娛樂產業峰會上,他則直接拋出了“后期轉制毀掉了3D電影”的言論。杰弗里說:“要想要一輛漂亮的汽車,只能是靠制造,而不是靠清洗,洗車洗得再干凈也不會讓一輛破車漂亮到哪里去。后期轉制3D就好比是洗車。”
隨后, 華納兄弟公司顯然是吸取了《諸神之戰》的教訓,果斷宣布不會把《哈利· 波特與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轉制成3D格式。
第二,3D電影的受歡迎程度取決于供求關系。
2010年暑期,動畫片《卑鄙的我》取得了5640萬美元的票房,其中僅45%來自3D銀幕。許多人引用這組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3D的光環褪去,觀眾已經對3D失去興趣。然而,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在放映這部電影的3476塊銀幕中,僅1551塊是3D銀幕,恰好占45%。盡管各大院線都在加快步伐安裝更多的3D銀幕,但《卑鄙的我》還是不得不和《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最后的風之子》(The Last Airbender)共享有限資源。
第三,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多付錢觀看3D電影。
喜劇動作片《蠢蛋搞怪秀3D》(Jackass 3D)和恐怖片《電鋸驚魂3D》(Saw 3D)主要面向喜歡追求刺激的年輕男性觀眾,所以這兩部電影票房收入的90%均來自3D銀幕。但更多拖兒帶女的家庭觀眾似乎對價格更為敏感。美國宏橋信托投資集團(BTIG)研究所的分析師理查德·格林菲爾德(Richard Greenfield)在去年7月份進行的一次消費者調查中發現,77%的受訪者抱怨,制片公司和影院對3D電影的定價太高,而且“在定價方面,像《阿凡達》這樣的視覺大片與一般影片之間差距太過明顯。”
盡管夢工廠推出的都是高品質的3D影片,但杰弗里·卡岑伯格卻認為,現階段3D電影也應同時以2D形式上映。“如果把電影只以3D形式上映,就好比說:如果你坐不起頭等艙,就干脆不要坐飛機了。作為一個家庭電影制片公司,我們不會這樣做。”杰弗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