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既競爭 又合作
觸控產業生態的轉變,其實肇因于全球中小尺寸面板產業板塊仍然持續移動。王貴璟分析表示,過去部份日本廠商以退股或者拋售TFT事業部方式逐漸淡出市場,其中一部份OLED技術流傳到韓國業者手上,韓系廠商持續強化其TFT面板事業以及眾所周知寡占市場的AMOLED技術。另外一部份的OLED技術移轉到臺灣,一線廠商切入品牌廠供應鏈,如新奇美與友達投資AMOLED,二線廠商則轉戰觸控面板與利基型市場。而韓商與臺商進軍的產業版圖新大陸,則不約而同都選擇了中國大陸,韓商將部分低階生產區轉移到中國地區,而臺廠則在中國設置面板模塊廠以降低成本為主。
由于平面顯示器產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黯淡期,中小型面板產能往往仍有剩余空間。為了增加附加價值,面板廠商開始積極尋求轉型,利用既有的產線移往觸控傳感器以及電子紙基板、AMOLED生產。針對觸控感測,則在傳感器之外設置貼合模塊產線試圖建構一條龍的供應鏈。
面板廠的大動作,對本就專精于觸控領域的業者產生威脅;多方人馬進攻,大家的定位不再單一不變,隨著面板廠自制彩色濾光片的比重提升,促使彩色濾光片廠商轉往生產Glass Type Ssnsor,而電阻式面板廠眼見市場主流開始移轉,也利用現有的網版印刷設備生產Film Type Sensor。大家跨進產業的基礎不同,業務多元化的結果就是時而競爭、時而合作,模塊訂單量仍不大的公司、Sensor也仍舊可單獨出貨,各廠商之間的合縱連橫態勢更値得關注。
看臺灣:找到自己的微笑曲線
面對TFT面板廠商垂直整合的大動作,原先都是以簡單水平分工方式運作的觸控面板廠商,被迫積極向上游進行整合。在韓國市場,觸控模塊出貨量成長幅度很大,歸功于其強大的手機品牌業者;中國市場是后起之秀,建構投射式電容產業鏈的速度甚至比傳統電磁式觸控技術更快。
至于臺灣觸控業者,也正在嘗試建立完整的價值產業鏈。DisplaySearch表示,臺灣本身具備的條件包括系統制造,觸控模塊,ITO Glass,ITO光罩,Cover Lense都是臺灣廠商的能力范圍。不過,臺灣業者目前仍然缺乏ITO Film和ACF相關資源,這兩者主要資源仍然掌握在日本廠商手中。此外,觸控控制IC大廠Atmel,Synaptic以及Cypress也仍大權在握。
臺灣談觸控產業,通常會將產業鏈以是否打入Apple供應商作為區分標準。Apple供應鏈部分,奇美電子的價值鏈整并動作很大,Cover Lense面板與系統制造都囊括在內。非Apple供應鏈則以Tier1的智能型手機與非蘋果平板客戶作為利基。傳統的TFT-LCD面板廠商無不希望能在觸控找到新的機會而在控制IC,臺灣本土業者得到好訂單的機會恐怕要到2012年。
臺灣觸控產業的機會,在于操作系統對于觸控功能的支持。無論是iOS、Android、Windows8、還是MeeGo,無論是傳統PC操作系統或是行動操作系統,無不納入觸控功能,市場肯定迅速成長。iPhone第一代到第五代仍然方興未艾,顯然看得出觸控產業不怕找不到舞臺;而且中大尺寸應用不斷沿伸,正處于新興爆發期,觸控產業的黃金十年還在攀爬的路上,此話并不為過。
不過,黃金十年并非人人有份。大好機會同時也伴隨著威脅,消費者的需求千百種,應用需求必須量身定做,技術不可能原地踏步,肯定是比光陰更不留情地推陳出新,廠商必須備足銀彈不斷投入研發資源、并確實讓產品與技術作連結才行。再來,未來觸控之路也將更為崎嶇。選擇走先進制程、高階路線者,面對的敵人是坐擁金山銀山的國際大廠,以及老神在在的Apple,隨時可能以多點觸控與手勢專利賞你一道緊箍咒;而壓低成本低價搶市者,則更難走,面對大陸廠商的低價競爭,制造優勢其實不再是臺灣廠商的強項。如何在觸控的黃金十年創造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是從業者都面臨著的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