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夕,幾大一線國產彩電品牌集體發力智能電視,推出新一代云智能電視,并紛紛于國慶前夕上市了云電視產品。不過據調查,十一期間的各大家電賣場中,彩電廠商們雖然對云電視的推廣不遺余力,消費者也對云電視這一概念比較關注和好奇,不過確實看的多買的少,云電視的實際銷量并不理想。
其實從彩電智能化的整體發展進程來看,普通互聯網電視是第一代,智能電視算第二代,云電視是第三代。電視產品智能化已成大勢所趨,各品牌都將最先進的技術展現在消費者面前,這已然成為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其實云電視也好、智能電視也罷,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推動產業發展,同時為廣大用戶帶來更多的便利,將傳統的被動接受電視信息導向主動參與體驗互動。
正如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指出的:電視智能化是業內公認的未來,但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只有完善的用戶體驗、物美價廉的產品,才能真正抓住消費者,并從此將傳統的彩電觀看方式轉變為家庭娛樂互動的中心。不過,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等概念剛剛問世,市場還沒有鋪開,半路又殺出了一個云電視,企業多管齊下,不免讓人覺得無所適從。
業內專家一致認為,在被外資電視長時間打壓后,本土電視對行業引領者地位的渴望可以理解,不管是智能電視還是云電視,都可以視為本土電視想要徹底翻身的策略,這種策略的初衷和目的性無可非議,需要考量的是策略的方向。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當前企業炒作的意味很濃,他呼吁在云技術還沒有成熟的情況下,最好離“云”遠一點兒。如果在不能讓消費者有很好的體驗時就盲目進行概念炒作,可能會使“云”這種非常好的技術給消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導致將來真正的云技術在電視機上大規模應用時反而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陸刃波指出,外資品牌之所以一直能在市場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過硬的技術儲備和對新技術的把握。在品牌營銷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本土電視想要取得同樣的成績并伺機超過外資電視、在終端市場擁有絕對的影響力,最終需要的還是過硬的技術,而不是概念。在云電視時代,如果過多地執著于概念炒作,那么這朵祥云就有可能變成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