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映科技液晶模組盈利衰退,轉型勢在必行:公司主要為母公司中華映管做大尺寸模組委托代工(中華映管訂單量占80%以上,其中部分第三方客戶通過中華映管委外代工),經營模式有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兩種(分別占營收51%、49%)。一方面由于母公司業務中心及產能向中小尺寸轉移,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訂單由進料加工轉為來料加工模式,公司上半年營收略有下降。同時毛利和凈利潤受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升影響而下滑。Q2 以來經營模式的轉變有助于擺脫進料加工對毛利率的拖累,但同時對營收規模會產生影響。受下游液晶電視、PC 需求疲軟影響,大尺寸面板的價格已經降到現金成本以下,出現行業全面性虧損。公司傳統業務LCM 作為大尺寸面板的配套代工,盈利前景自然暗淡,轉型勢在必行。
華映科技、中華映管、華映光電——觸控一盤棋:公司9 月2 日發布公告,以自有資金4 億人民幣向控股股東中華映管(百慕大)收購其所持有的華映光電20%股權。
中華映管:1)由大尺寸到中小尺寸:中小尺寸液晶屏出貨量臺灣第一,全球市占率超20%。與其他面板廠不同的是,中華映管擁有的是4.5 代線和6 代線, 4.5 代線適合切割小尺寸屏,6 代線兼具大尺寸和中尺寸的經濟效益,可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冷暖來調整尺寸,進可攻退可守。這也是在當下大尺寸低迷的情況下,中華映管能夠成功轉戰中小尺寸的原因。2)由TFT-LCD 到觸控傳感(touch sensor):由于面板重資產,而觸控屏輕資產,TFT 生產線轉產sensor 并不經濟,而公司的4.5 代線和6 代線已經全部折舊完畢,因此轉向touch sensor 沒有任何包袱。公司已經將部分4.5 代線的產能轉做小尺寸sensor出貨,10 寸sensor 也已在6 代線上量產,形成了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和sensor 兼具的產品結構。
華映光電:傳統業務彩色顯像管資產2010 年計提完畢,全面進入中小尺寸觸控屏業務。業務范圍包括從TSP(sensor 玻璃+軟板+驅動IC,其中sensor 玻璃由臺灣中華映管完成)、鋼化玻璃(cover lens)、到貼合成為觸控窗口模組。目前已經形成TSP、貼合、cover lens 月產能250K、193K、450K,預計到明年分別達到月產能450K、393K、550K。目前公司擁有國內外優質的品牌客戶,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方面均有出貨。此前元太科技以15 億新臺幣認購臺灣華映的私募可轉債,達成戰略聯盟,華映有望通過元太的幫助進入亞馬遜產業鏈,成為觸摸屏供應商。明年不排除根據客戶訂單情況迅速大幅擴產的可能。
轉型方向——觸摸屏“一條龍”:中華映管擁有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尺寸TFT-LCD 出貨量,可為大陸提供液晶面板和sensor,華映光電負責在sensor 玻璃基礎上完成其他零組件組裝、鋼化玻璃、多道貼合,最終形成觸控面板模組(包括LCD),為客戶提供total solution。公司將在合適的時機通過收購華映百慕大等所持華映光電剩余股份的方式,實現對華映光電的控股,從而將“一條龍”納入囊中。
“一條龍”經營模式的優勢:目前觸摸屏領域的廠商都是專注于某一個或幾個環節,在每個環節都不乏因率先掌握了核心要素而鶴立雞群的廠商。他們會有一段高額利潤期。但當更多的廠商掌握了該環節的關鍵競爭要素時,利潤就會變得越來越薄,更關鍵的是競爭對手的學習期還正在變得越來越短。這是單一環節的廠商面臨的風險。面對電子產品快速降價的特性和不斷涌入的新進者,如何保持盈利水平,是單一環節廠商(尤其如果你是“加工者”而非“創造者”)的重要課題。我們認為,有差異化和一體化兩條路徑。而“一條龍”則屬于一體化路徑。“一條龍”廠商的價值在于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產品,降低客戶的采購成本,同時自身也可以取得更好的盈利水平。這種經營模式的壁壘要比單一環節經營要高得多,也相應的更有競爭力,保持高額利潤更長久。但“一條龍”存在木桶效應,任一環節出現短板,整體水平將大打折扣,可見能將“一條龍”經營成功實則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