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投影機市場上,LCD和DLP仍然占據了絕大多數的投影機市場份額,但LCOS的異軍突起也不容忽視。LCOS的英文全稱是LiquidCrystalonSilicon,即硅上液晶,通過名字便可以知道這是一項從LCD 發展起來的技術,可以看作是取LCD和DLP兩家之長的改良型技術,其基本原理和LCD相似,區別在于它利用的是與DLP相似的反射式架構。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應用LCOS技術首批成型產品是由Aurora Systems公司成功推出。在問世初期,LCOS技術被普遍看好,進入1995年,便有諸多廠商開始研發自己的LCOS技術,JVC公司就很快開發出名為D-ILA的LCOS專利技術。到了01年,LCOS廠商已擴至JVC、索尼、日立、三洋、3M、飛利浦、三星等9家企業,而我國臺灣也繼LCD之后掀起了LCOS技術的生產熱潮。
可到了2004年,在進軍LCOS的征途中,就像LCOS芯片設計廠商MicroDisplay的首席執行官桑迪普所說的,許多廠商都倒下了。而就在一年前,英特爾還宣布要用LCOS產品給IT產業帶來一場革命,宣稱采用英特爾 LCOS技術的電視機將在04年年底上市銷售。這一預期卻使得英特爾顯得狼狽不堪,在多次推遲后,最終于10月份宣布放棄LCOS產品。
與此同時,試圖將LCOS技術投入商業化生產的大公司諸如飛利浦、惠普、東芝和英特爾等都將這一計劃擱置了起來。主要是因為,它們都無法將LCOS產品達到原定的價格和性能指標,無法完成大批量生產。
雖說其發展陷入了低谷,而且一度面臨崩盤,不過還是有一些廠商并未完全放手此領域。像索尼、JVC以及臺灣的IT企業就在步履維艱中堅持了下來,下大力研發背投產品,并將LCOS顯示技術成功應用在高端家庭影院級投影產品上。
到了2006年,索尼和JVC的LCOS產品就在北美市場取得戰略性成功,進入07年,索尼、JVC和佳能等日系廠商開始將LCOS產品導入中國市場,以示創為首的幾大臺灣企業也開始重操舊業,這多少讓業界對LCOS重拾信心。
在日本廠商對于這項技術始終堅持,索尼的SXRD技術、JVC的D-ILA技術都是各自獨家的LCoS技術,在多年的醞釀后,終于在2010年開始爆發。而這兩家廠商的LCoS技術主要應用于中高端的1080p投影機市場,國內的LCoS技術則主要應用于微型投影機市場。
憑借著LCoS技術在對比度上的先天優勢,對于強調高對比度的家用投影機來說,無疑是非常適合的。以JVC HD350復刻版機型為例,其具有的25000:1的原生對比度,相比于其他品牌更高的動態對比度數值,能在原生對比度上獲得如此高的數值,實屬不易。同時,結合了3LCD與DLP優勢的LCoS技術,將高對比度、廣色域,以及高光利用率結合,也成為家用投影機中最具優勢的技術。
此外,由于LCOS面板尺寸小、具有“顯示屏幕尺寸大、分辨率高、對比度高、耗電低、成本低、零輻射、綠色環保”等七大優勢,可用于取代LCD在便攜式投影產品上廣泛應用,如果能將這一優勢利用好了,再解決了批量生產的問題,并將成本低的優勢展現出來,LCOS的前景還是比較光明的。
隨著各家廠商對于中高端1080p市場的不斷看好,這項技術也將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在未來兩三年,將會有更多新品采用LCoS技術的產品進入市場,而中高端1080p投影機市場的爆發,也將會成為這項技術普及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