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1日,在阿里巴巴第七屆網商大會上,66歲的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柳傳志發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講,以下是全文內容:
各位好,我聽馬云介紹,說今天在座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網上開店的中小企業主和創業者,就是說大家現在還依然處于一個艱苦創業的階段,很不容易,我想在網上開店的朋友大概分成兩類,這是我們的“飯碗”,這是我們的生計,我們努力把這個生計做到最好,但是做到多大就是多大,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就是立志要做大事,鉆天打洞也希望將來能把企業做大,做一個大的企業家,這也是一部分。
柳傳志在大會上演講
我自己是在1984年開始創業的,那時候我40歲,現在很多朋友都說你都是一個老頭了怎么還能開始創業呢,其實當時我創業的時候真的是心潮澎湃,我覺得那個熱情絕不亞于現在20幾歲的年輕人,那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機會太難得了,我是22歲的時候大學畢業,那時候正是1966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文化大革命就是階級斗爭,一斗爭就斗爭了十年,結束的時候我已經32歲了,在這個十年當中基本上就沒干過什么好好的研究工作的活,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兩件事,一個就是階級斗爭之殘酷,我只舉一個例子,就是在我從農場勞動被調回北京的時候,在火車站看見槍斃人的布告,那時候到處都是槍斃人的布告,在一張布告里有若干人,我記得有四五個人,其中有一個非常熟悉的名字叫王守亮,中學教了我三年語文,當了兩年半主任的老師,看了以后一下就蒙住了,這個原因是說蘇聯特務,后來時隔多年平凡之后,才知道王守亮夫婦沒有子女,他的太太在蘇聯大使館工作,說他太太被抓住槍斃了,他后面有怨言,于是一并槍斃了。
除了這個殘酷之外,更讓我每天每天都在折磨著的就是窮,我們作為一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所的研究人員,分到那個所以后經過兩年的努力分給我一間12平方米的自行車棚,什么叫自行車棚呢,就是那個房子蓋了一排,房子的墻都是單磚的,房頂就是一層石棉瓦,在北京這樣單磚的房子,一層石棉瓦的房子,住下去之后那個感覺在座的是沒法體會的,冬天晚上生著爐子,早上起來房間里的溫度是6度,晚上在6度的房子里住大家可以想像,夏天的時候如果外面是38度的話,屋子里面就是37.5度,住多少人呢,12平方米的房子最多的時候住六個人,我和太太,兩個孩子加上岳父岳母,大家說這12平米的房子六個人怎么住呢,所有的東西都是折疊的,所以在那個時候我沒能研究我的計算機,倒是學了怎么做木匠,床都是折疊的,白天的時候一拉一合全部變成了沙發型的椅子,吃飯的飯桌全都是折疊的,晚上全疊起來,到了晚上吃飯的時候再拉回來,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在房間里蜂窩煤子做飯,墻上掛著鐵絲涼衣服,做菜的時候一不小心碰到鐵絲,襪子就會掉到湯里了。給孩子買冬天穿的棉毛褲,一定要節省兩個月才能節省出來,家里的經濟大權在我手里,家里的夫妻經常為經濟權發生矛盾,如果老婆掌握的話這個月過不去,一個月只能買一塊錢的肉末,她經常為了孩子的需要超支,超支的結果就是有同學、朋友來了以后,你就完全沒有能力請人家吃一頓飯,哪怕最簡單的飯,這在面子上實在是過不去,那就是那個日子。
到了1976年,打倒四人幫,真的是全國人民歡欣鼓舞,但是又要經過兩年的過渡時間,鄧小平先生才能坐到領導地位,這個時候就是1978年,那個時候我已經34歲了,鄧小平先生第一大功勞就是把階級斗爭第一方針改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時候我們科技人員的日子開始好過了,當時開了一個大會叫“科學大會”,說科學的“春天”到了,于是我們開始提工資了,當然住房暫時不能改善,而且允許我們搞一點翻譯,搞一點別的工作,那時候我記得跟我太太的矛盾主要就是晚上爭時間,都想在實驗室里多做一會,學習外文,多研讀國外的資料等等,但是做著做著心中又不甘心了,我想這可能是我獨有的心里郁悶,其他的同事可能沒有這樣。就是我在科學院技術研究所做工作,我們那個研究所做的是技術成果,所以我每每做出來成果,就是評了獎,提了職稱,但是這臺機器就放在一邊,跟著做第二臺,從來沒有想過把成果產業化的問題,這樣連續過兩三年以后,我就真的覺得我們到底又給社會做什么了呢,自己確實提了又提,但是實際上對整個社會上沒有起到技術成員所起到的作用。就在這個時候,就是在1983年前后,科學院的領導周光召院長到美國、到歐洲去做訪問,當時他們先是訪問學者做了一段以后回到中國來,知道在國外都是大的企業里進行研究開發,然后才有可能把研究開發的成果變成產業化,利用企業的能力推到市場上去,這是一個機制問題,因此回國以后就號召科技人員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帶到市場上去,當時絕大多數的人是不敢去,但是我就特別的愿意去,因為我覺得活到40歲總算是機會來了,所以就特別的愿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