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曾經被冠以質量神話,但是現在這種質量神話正在逐步破滅,能夠代表日本制造水平的大品牌爭先恐后地因為質量安全問題墜進“召回門”。
最近松下冰箱由于存在火患緊急召回36萬臺,夏普對在美國銷售的約9000臺夏普LC-32SB28UT系列32英寸液晶電視實施召回。此外,索尼對2007年和2008年開始銷售的兩款產品“有可能存在因使用環境的影響而較早出現LCD面板故障”的問題產品“延長其免費保修期至2012年10月31日”,但不主動“召回”。這些耳熟能詳的全球化日本品牌,都曾先后發出過“召回令”,在全球消費市場引發強烈地震。
面對日本制造的集體質量沉淪,或許包括中國消費者在內的全球消費者都不禁要問:日本制造怎么啦?
其實,本來就不存在所謂的日本制造神話。曾經有這一說,可能是由于某位喜歡給人戴高帽的媒體記者發明的。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日本制造風靡全球,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日本制造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我們不得不承認,那個時候,能夠制造出產品來的國家,為數不多,只有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具備這種能力。換句話來說,當時日本制造的競爭對手比較少,所以,消費者能夠拿來做比較的也少。
現在完全不同了,隨著中國、印度、巴西、臺灣、韓國等一大批工業國家和地區的興起,制造出來的產品,不僅物美,而且價廉,對價格仍然高高在上的日本制造形成巨大沖擊。日本制造那種供不應求的局面,也隨即宣告結束。由于日本產品價格高,所以,消費者也就變得格外挑剔,經常被挑出各種矛盾和問題來也就在所難免。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其實本來就無所謂日本制造神話的。
當然,如果硬是說有日本制造神話,那么現在,我們也能夠找到日本制造神話破滅的原因。我認為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值得引起業界注意。
日本十多年來一直處于經濟萎靡不振之中,為度過冬天,日本企業把節省成本作為重要考量因素。這就導致了兩個直接后果:一是節省研發費用,二是節省采購成本。
研發投入是保證企業技術領先的基礎。現在制造已經進入智能化時代。在智能化時代,保證足夠的研發投入,比什么都重要。產品功能多了,質量和安全就容易出問題。日本制造這段時間先后暴露出來的問題,正是這種情況的反應。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在一些技術上仍然是全球領先,但不像以前那樣能夠形成壟斷局面了。中國、印度、巴西等一些新興經濟體,已經在局部實現了領先。這種領先局面將在日本制造衰落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
為應對全球化激烈競爭,日本制造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市場推行本土化戰略,這并沒有什么不對。但不對的是,日本的本土化戰略在與當地市場求同存異的選擇上比較失策。這種失策表現在求同上,日本企業積極向當地制造的質量靠攏,包括材質的選擇——這可以節省采購成本;在存異上,日本企業仍然維持大品牌高端產品的價位。也就是說,日本制造價格很高,質量并不一定很高。
日本制造走到今天,質量安全問題頻繁發生的現狀,或許給當地消費者帶來啟發和思考:是否到了應該放棄迷信日本制造質量神話的時候了?錢是自己的,掙點錢不容易。在花錢消費時,是不是應該理智一點,以性價比作為購物的唯一考量?從這個角度考慮,如果不能及時重整旗鼓,在智能產品時代,日本制造或許還將面臨更多更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