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3D內容的匱乏問題,3D彩電企業也不是沒有認識到。例如東芝、三星就在開發能夠將普通的電視節目轉換成3D效果播出的產品和技術,并準備投放到市場。
2D轉3D并不是高深的技術,在國內已經有十余家從事多媒體編輯和開發的企業掌握,或者涉足過這一領域。雖然這一技術表面上解決了3D內容匱乏的問題,但是2D轉化而來的3D依然不是真正的3D,其在視覺效果上必然比不了真3D的震撼。
于15日上映大片《諸神之戰》就是一部2D轉3D技術的影片,被業內評論認為是立體影像“有夠爛”,香港當地影迷稱該片“最立體的部分是字幕”。這部“被3D”的影片又被稱為“四月愚人節巨獻”。對于投資百萬美元進行后期3D轉化的影片,都會得到如此的“差”評,充分說明了2D轉3D和真3D的效果差異。
雖然,在賣場中銷售人員會擔保產品實現2D轉3D的效果,消費者也可以看到一些轉換的具體演示,但是這些演示都是特別處理的,主要是為體現出“最佳效果”而制作。消費者不可被這些簡單的技術所迷惑,一定要認識到2D轉3D的本質是“聊勝于無”。并不是消費者夢寐以求的“真3D的震撼”。
“制作好的3D畫面是很困難的。”在參加完4月9日在深圳舉行的3D高峰論壇后,索尼集團3D&BD項目管理部門的部門長(兼任索尼3D戰略辦公室負責人)島津彰公開表示。在他看來,3D產業發展初期的魚龍混雜已經讓索尼感到了3D產業夭折的風險。其中可能對消費熱情產生傷害的因素之一就是“2D轉3D”的“退而求其次”的效果。《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曾指出,目前3D電影中存在濫用3D技術(2D轉換3D技術)的問題,很可能導致3D產業的坍塌。
2D轉3D即便是電影制作級的,這種很奢侈的編輯工作,也已經廣泛受到了行內專家的爭議。在真正最優秀的技術和內容誕生之前,消費者如果購買3D電視就只能委屈的享受“被3D”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