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彩電企業紛紛公布了三季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大部分企業業績不佳,中國彩電業再次面臨微利或虧損局面。
在TCL集團提交的三季報中,銷售收入為353.48億元,同比增18.43%,實現凈利潤1.95億元,盡管銷售總額尚顯不錯,但凈利潤卻并不理想。并且其中代表著TCL主營業務的TCL多媒體出現了9.91億港元的巨額虧損。
與TCL的灰暗業績同命相憐,康佳集團今年前三季度收入僅為124.82億元,雖同比增長了38.29%,但凈利潤只有6117.85萬元,同比減少了42.63%。這與康佳在LED和互聯網電視領域的積極投入形成巨大反差,其產品毛利率被快速拉低,第三季度綜合毛利率只有15.17%。
據創維發布的中期業績顯示,今年4月1日至9月30日,該公司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加11.3%,達到111.48億港元,凈利潤較去年同期下跌32.2%。創維把內地彩電市場全年的銷售目標由750萬臺下調至700萬臺,海外彩電市場全年的銷售目標則由200萬臺下調至130萬臺。
由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國家推出的以舊換新與家電下鄉政策仍舊支撐著家電企業的銷售,然而企業面對的銷售壓力依然嚴峻,并且家電下鄉本身為企業帶來的利潤增長也極其有限。
與此同時,由于今年二三季度,國內市場的電視機庫存積壓過高,面對著外資品牌發起的產品結構的升級,各廠商都開始降價清庫存,導致了毛利率被迅速拉低。
在消費類產品領域,一直以來外資企業留給中國消費者心中具有高級品牌的印象。相形于外資企業,國產企業在品牌溢價上的弱勢,最終導致了國產品牌的全線潰敗。
“在全球彩電領域,像LG、三星、索尼、松下、夏普這些取得市場領先優勢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上端的支援能力和產業鏈的垂直整合能力,使得他們的整體工業能力都很強。”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國產彩電面臨的發展瓶頸時坦承,正是國內平板電視在整體工業能力上的差距造成了中國彩電現在的落后。
行業專家分析,目前我國彩電企業面臨的虧損境遇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金融危機改變了企業的成本結構,企業的成本壓力陡增;二是日韓等外資企業利用屏機一體化戰略鉗制中國彩電企業,擠壓其生存空間;三是臺灣代工企業憑借其良好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搶奪大陸企業的OEM訂單,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彩電企業的生存困境。今年以來,在全球面板價格波動起伏之時,日韓彩電企業紛紛降低了終端產品的價格,國內企業面臨外資企業的聯合遏制。
資深業內人士欒小姐表示,“當前國產彩電品牌總是被外資企業用技術‘牽著鼻子走’,在技術更新上落后于對手,使得在經營上陷入困境。今年全球面板價格波動很大,外資企業不但掌握面板的定價權,還熟悉國內企業囤積面板資源的數量,因此其通過面板與整機價格的雙向調整,通過‘制造’庫存的方式為中國彩電業的發展設置障礙。想要有所突破,必須先把產業的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盡管如此,業內人士仍舊看好今年的彩電銷售。
據奧維咨詢日前發布的報告,隨著四季度農村市場消費旺季到來以及家電下鄉的帶動,農村市場四季度平板電視銷售規模將首次超過城市市場,達到527萬臺,同比增幅預計達65%,超過整體國內市場的50%。這意味著,農村市場已成長為中外彩電廠商鞏固地盤的主戰場。
創維集團副總裁、彩電事業本部總裁楊東文同樣看好四季度,他認為,國產品牌的成功轉型就是破除迷局的最好辦法。“外資彩電品牌的瘋狂只是短暫的市場行為,目前國產品牌已經成功轉型LED電視,元旦和春節對國產企業來說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