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LED背光源液晶電視代表著液晶電視的發展方向,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該類電視的比例還不到三成,但由于國內外企業大力宣傳推廣,無形中增加了廣大消費者的期待。特別是在大城市,非LED背光源的液晶電視幾乎滯銷。但LED相關器件,包括驅動芯片、背光模組、面板都掌握在日韓企業手中,這會不會造成國內彩電企業的被動?創維如何看待LED背光源液晶電視在中國的發展?
楊東文:在LED背光源液晶電視領域,并不存在誰中了誰的圈套的問題。彩電行業與其他行業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控制整個產業鏈,因為彩電產業鏈非常長。比如,單LED芯片本身就包括藍寶石、壘晶、芯片切割、芯片封裝、后加工等環節,而每個節點都是一個產業。另外,LED背光模組還包括導光板、擴散板、濾光片等。所以,說三星壟斷LED背光模組沒有事實根據,它根本壟斷不了。
其實,中國彩電業近幾年的起起伏伏與產業鏈過長有很大關系,任何一個環節的供貨波動都會影響到整個產業。舉一個例子,如果今年液晶面板供應不緊張,美國康寧可能會減少產能;而當供貨出現緊張的時候,康寧又不能短時間內增加產能。這就是產業鏈過長,導致信息的不對稱。產業鏈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引起終端市場的混亂。
中國的LED產業鏈正在形成,與之相關的LED背光源液晶電視市場將迎來大發展。今年全年LED背光源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大約占整體市場的三成左右,如果明年發展好的話,明年年底這一比例可能達到100%。促使LED背光源液晶電視發展的另外一個促動力是中國平板能效標準的實施。盡管CCFL背光源液晶電視通過技術改造也可以達到能效標準的最低要求值,但企業需要投資較大的成本,而發展LED背光源液晶電視則不存這個問題。另外,CCFL供應鏈在當前市場對LED需求強勁的情況下,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目前,做CCFL背光源的企業都在考慮轉行,只保持很小的生產規模。這種狀況與CRT的遭遇是一樣的,CCFL將很快潰敗下來。
3D電視第一批消費者存在消費風險
記者:3D電視雖然被國內企業熱炒,但與3D電視相關的技術還不完善、標準還未制定、內容嚴重短缺,存在長期觀看影像可能造成眼睛不適等問題。國內企業大力宣傳3D電視會不會使這一市場商機被提前透支?你認為如何促進我國3D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楊東文:3D不是一個新東西,50年前就有了,當時歐美都在炒作立體電影。中國彩電市場開始熱炒3D電視與美國幾部立體電影熱映有很大關系,比如《阿凡達》等。更重要的是,外資品牌在炒作LED時發現中國企業一下就跟上來了,3D是它們繼LED之后的又一噱頭。
客觀地說,目前的3D電視是技術不成熟的一個產品。首先,其技術方向不明確。有快門式,以三星、索尼、松下等為代表,眼鏡較重;有偏光式,以LGD、友達為代表,眼鏡較輕。其次,看3D電視必須佩戴眼鏡,消費者感覺不舒服。再次,3D網絡不豐富,觀看機會不多。最后,3D電視的價格比較高,還不適合大規模普及。中國第一批購買3D電視的消費者可能是“小白鼠”,我本人不建議大規模普及推廣。當然,我們要認識到,3D電視是發展方向,國內彩電企業不能因為3D電視當前存在的問題而不投入資源,要及時跟進。實際上,正是大家的及時跟進并持續投資研發,3D電視的技術與以前相比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預見,明年3D電視仍然是彩電市場的熱點之一。
記者:你看好智能電視嗎?提這個問題似乎不恰當,因為很多企業都推出了該類電視產品,但我們知道互聯網電視在中國的發展幾乎是失敗的,與互聯網電視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智能電視在中國有生存與發展的土壤嗎?
楊東文:智能電視屬于互聯網電視范疇,無非互聯網電視是非開放性的,智能電視是開放性的。既然智能電視屬于互聯網電視范疇,互聯網電視所面臨的技術風險、內容風險和政策風險,智能電視同樣要面對,而且所面對的風險更大。由于智能電視具有開放性,因此用戶可以通過內置的瀏覽器任意訪問互聯網上的內容。國家廣電總局之所以目前還沒有對智能電視表態,是因為智能電視還沒有出現什么問題,而如果真出現了問題,國家肯定會出臺有關智能電視的政策。政策不明朗就是最大的風險,在這一點上智能電視還不如互聯網電視。
另外,如果僅僅把手機上的操作系統轉移到電視機上可能會出問題。普通電視機的開機時間一般不超過1秒,而智能電視需要處理很多內容,將導致開機時間比較長,很多消費者可能會因此把手中的遙控器砸掉。雖然這是玩笑話,但從中可以看出手機和電視機在使用時有巨大的不同。
彩電企業需向白電學習
記者:從技術進步的速度來看,白電企業遠不如黑電企業,但諸如美的電器、格力電器等白電企業卻能夠獲取高額的利潤。你認為彩電企業應該從白電企業身上學習什么?
楊東文:白電和黑電屬于兩種不同性質的產品。白電的產業鏈相對較短,技術上的革命性變化比彩電少,大部分都是工藝和材料方面的革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白電業擁有自己的優勢——— 穩定的價格體系、相對集中的品牌格局,這對外資品牌造成了很大壓力。
另外,中國白電企業由于盈利能力較好,在研發上的投入并不比外資品牌少。黑電企業始終面臨著惡劣的競爭環境,產業三五年就會發生一次革命性的技術變化。此外,中國彩電產業沒有真正的領頭雁,6家黑電企業實力基本上差不多,而白電的領頭羊比較清晰。
在重視研發方面,黑電企業需要向白電企業學習。但從長遠來看,我本人更看好黑電產業。黑電與內容緊密聯系,對人們的生活改變更劇烈;黑電技術變化更大,也更具有挑戰性;黑電更能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我堅信,我國彩電業將迎來新的黃金十年。
記者:面對技術概念泛濫、市場競爭無序、上游企業打壓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你認為我國彩電企業下一步工作應如何展開?從企業戰略層面看,諸如創維這類的大型彩電企業該如何轉型?
楊東文:三網融合為彩電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彩電企業轉型的方向其實是比較清晰的。
首先是從產品到平臺的轉型,充分與內容提供商合作,在終端平臺上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服務;其次是顯示技術到顯示內容方式的轉型,一方面關注新一代顯示技術革新,另一方面關注3D和智能電視等顯示內容方式的變化;最后是從制造商到服務商的轉型,這對企業來說是最大的挑戰。比如,創維的酷開網本身就是一個平臺,其中包括客戶系統、收費系統以及后臺技術維護系統等,如果單靠創維自己是很難勝任的。今后,創維在酷開網這一平臺上將與其他伙伴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