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全球技術研究和咨詢公司Gartner今天公布了2011年對眾多公司具有戰略意義的十大技術與趨勢。
Gartner將戰略技術定義為將在未來三年對企業產生潛在重大影響的戰略技術。這些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包括使IT或業務中斷的高潛在風險、主要投資需求,或是延遲采用的風險。
戰略技術可能是已經成熟的現有技術,和/或適合更廣范圍采用的技術,也有可能是能為早期采用者帶來戰略業務優勢的新興技術,或者有潛力在未來五年中對市場帶來重大變革的新興技術。因此,這些技術將對企業長期規劃、項目和新方案的制定帶來重大影響。
Gartner公司副總裁兼著名分析師David Cearley表示:“企業應該將這十項技術納入其戰略規劃,同時在未來兩年針對這些技術制定審慎的決策。”
Gartner公司副總裁兼著名分析師Carl Claunch表示:“有時候,決策可能與某項特定的技術無關。有時候需要繼續以目前的力度對技術進行投資。有些情況下,決策可能是測試或者更大力度地部署技術。”
2011年十大戰略技術包括:
云計算。云計算包括從開放的公共云到封閉的私有云一系列廣泛的服務。未來三年將看到一系列介于這兩個之間的各種云計算服務。廠商將提供打包的私有云計算實施,可以將供應商的公共云服務技術(軟件和/或硬件)和方法論(即建立和實行服務的最好方法)運用在消費者商業中。很多廠商也將提供管理服務來遠程管理云計算服務的實施。Gartner預計眾多大型企業將在2012年前設立動態的外包團隊來負責日常的云外包決策和管理。
移動應用和媒體平板。Gartner預計到2010年底,12億人將擁有具有豐富移動商務功能的手機,這為移動性和網絡的融合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環境。移動設備擁有驚人的處理能力和帶寬,就其本身來言正在變成計算機。目前已經有數以千計的應用針對像蘋果iPhone這樣的平臺,盡管市場有限(僅僅針對一個平臺)而且需要專門的代碼。
這些設備上的應用用戶體驗質量,包括地理定位、動態內容以及其他應用,正引領著用戶偏好通過移動設備與企業進行互動。這也導致了一場激烈的競爭,廠商競相推出應用,并將其作為一種競爭工具來提升客戶關系,并超越那些界面純以瀏覽器為基礎的競爭對手。
社交和協作。社交媒體可以分為四類:(1)社交網絡——社交主頁管理產品,如MySpace、Facebook、LinkedIn和Friendster,以及采用算法來理解和利用人與人關系以查找人和專長的社交網絡分析(SNA)技術。(2)社交協作——如維基、博客、即時通訊、協作辦公室和群包等技術。(3)社交發布——幫助社區將個人內容投放到可利用的、社區可接收到的內容庫(如YouTube和flickr)的技術。(4)社交反饋——就YouTube、flickr、Digg、Del.icio.us和Amazon上的特定內容搜集反饋和想法。Gartner預計到2016年,社交技術將整合到多數商業應用中。企業應該將他們的社交客戶關系管理(CRM)、內部溝通和合作、以及公共社交網站方案整合為一個協同戰略。
視頻。視頻并非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但是它作為標準媒體形式在非媒體企業中的使用正在快速擴展。在數碼攝影、消費電子、網絡、社交軟件、統一通信、數字電視、互聯網電視和移動計算等領域,技術趨勢都已經到了將視頻引入主流的關鍵臨界點。Gartner認為視頻在未來三年將成為常見的內容類型和多數用戶的互動模式,到2013年,企業員工在一天內看到的內容中,將有超過25%以圖片、視頻或音頻為主。
下一代分析。電腦以及移動設備不斷增強的計算能力,以及連接能力的提升改變了企業對經營決策的支持。通過運行模擬或模型來預測未來的產出已經成為可能,而不必簡單地使用以往的相關數據。而且,通過這些實時預測,還可以支持單個的商業活動。盡管這可能需要對現有的運營基礎架構和商業智能基礎架構做出重大改變,但仍然有望大幅提升經營效益和其他指標。
社交分析。社交分析指的是衡量、分析和說明人、話題和想法之間的互動與聯系的過程。這些互動可能會發生在工作場所使用的社交軟件應用中,或者社區內外和社交網絡上。社交分析是一個總稱,包括多種具體的分析技術,如社交過濾、社交網絡分析、語義分析和社交媒體分析。社交網絡分析工具對于了解社交結構和相互依存關系以及個人、團體或組織機構的工作模式都非常有益。社交網絡分析涉及收集多源數據、確定關系以及評估一種關系的影響、質量和有效性。
上下文感知計算。上下文感知計算的核心理念是:使用有關終端用戶或對象的環境、活動關系和傾向的信息來提升與該終端用戶互動的質量。這個終端用戶可能是客戶、企業合作伙伴或員工。上下文感知系統可以預測用戶的需求,并主動為其提供最合適的定制內容、產品或服務。Gartner預測,到2013年,將有超過半數的財富500強企業部署上下文感知計算項目,到2016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一的移動消費市場以上下文感知為基礎。
存儲級內存。Gartner發現,閃存在消費設備、娛樂設備和其他嵌入式IT系統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它還為服務器和客戶端電腦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存儲層,并且在空間、散熱、性能和堅固性等方面具備關鍵優勢。與服務器和個人電腦中的主存儲器RAM不同的是,閃存具有持久性,即便斷電也沒問題。因此,閃存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可以存儲信息、并且不用擔心斷電和重啟的磁盤驅動器。由于成本高,如果只是在閃存上創建固態磁盤存儲器,會占用文件或整卷中所有數據的寶貴空間,而身處文件系統之外的全新處理層則會有針對性地存儲一些需要體驗閃存的性能和持久性的高級別信息。
普適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這是由Mark Weiser和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其他研究人員共同描繪出的一幅圖景:在即將到來的第三次計算機浪潮中,計算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我們卻看不到。隨著電腦的激增以及日常物品借助RFID 標簽及其他技術具備了通訊能力,網絡將能夠達到并超越傳統集中化方式所能夠管理的規模。這就引發了一種重要的趨勢:將計算系統整合到操作技術中,無論對于靜化技術,還是通過明確管理并與IT集成,都離不開這種趨勢。除此之外,這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重要的指導,幫助我們了解隨著個人設備激增、IT決策消費化以及由于人均電腦擁有量的快速增長所催生的必要能力的出現,今后會發生什么事情。
基于結構的基礎設施和電腦(Fabric-Based Infrastructure and Computers)。基于結構的計算機是是一種模塊化計算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系統可以由獨立的模塊組裝而成,并且通過一個結構或交換背板相互連接。在其基本模式中,基于結構的計算機由獨立的處理器、內存、I/O和卸載模塊(GPU、NPU等)組成,它們都與一個交換互聯器連接,最重要的是,它們還可與配置和管理最終系統所需的軟件相連。基于結構的基礎設施(FBI)模型把物理資源(如處理器內核、網絡帶寬和鏈接以及存儲)提取到資源池中,這些資源池由結構資源池管理器(Fabric Resource Pool Manager)進行管理。結構資源池管理器反過來由實時基礎設施服務管理軟件(Real Time Infrastructure Service Governor)驅動。一款基于結構的基礎設施可以由獨立的廠商供應,也可以由一組廠商通過密切合作來供應,或是由內部或外部的集成商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