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電視真的到了集體崩盤的關鍵時刻么?隨著8月初LG電子公開宣布將出售南京等離子模組工廠以集中轉戰液晶,曾經與液晶電視并駕齊驅的等離子電視陣營再遭重挫。于此,包括日立、東芝、LG、三星等合資品牌幾乎悉數退出,讓原本就相當清淡的等離子電視市場再添寒意。
8月16日,記者走訪了廣州市內各大家電賣場發現,日立專柜雖然尚有寥寥數款等離子電視樣機,卻明確標明是處理庫存;LG等離子則早已撤柜退市,TCL、創維、康佳等國產品牌清一色地主攻液晶,就連全球等離子電視的老大松下電器電視展廳,液晶電視的品種也遠超過等離子。唯有國產品牌長虹,大張旗鼓地對等離子電視進行大規模促銷。
“等離子電視市場蛋糕完全可以繼續做大。”四川長虹電器資深新聞發言人劉海中部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聲言,盡管從眼前市場需求看,等離子電視難以與液晶匹敵,但是等離子電視擁有的那塊蛋糕仍舊存在,并且可以繼續做大。
日韓廠商暗敲“退堂鼓”
家電連鎖賣場無疑是反映平板品牌生存狀況的晴雨表,對自有渠道不足的合資品牌而言,蘇寧、國美更是其銷售重心。8月16日,蘇寧正佳廣場店,記者探訪時進一步證實,等離子電視的銷售勢頭正在逐步下滑,除了LG撤柜外,三星也僅剩一款63寸等離子身處液晶包圍中,而日立則留下了7款等離子樣機,等待進一步清理庫存。
相比起日韓品牌的低調淡出,國內彩電廠商長虹卻在等離子身上熱情不減,在廣州各大家電連鎖賣場,長虹等離子與液晶的產品款式上基本是對開,蘇寧正佳店長虹專柜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除了通過“以舊換新”活動刺激等離子電視銷量外,長虹今年新推出的歐寶麗等離子電視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
對于等離子電視的賣點,市場人士指出,等離子電視采用的自然發光技術,在亮度、色彩、動態清晰度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加上近年來的市場推廣,目前等離子電視仍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此外,相比起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尺寸越大成本越低,因此,在大尺寸的銷售上一直較為平穩。
“要看到,不單等離子生產線,日韓廠商最近還關閉了部分液晶生產線。同時,三星、索尼在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上有所收縮,但是卻加大了在本土的等離子生產。”四川長虹企策部部長劉海中向記者表示,近期部分廠家在等離子電視領域的收縮舉動不能單方面看待,應結合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的平板電視市場整體格局深入分析。
劉海中強調,近期LG、日立等廠家在等離子電視方面的舉動并不代表等離子電視沒有了優勢、失去了市場,根本的原因在于LG、日立等廠家在等離子電視方面不具備市場優勢,份額較少,但這并不妨礙等離子電視所擁有的那塊蛋糕的存在。“目前的局面是剩下少數廠家分享等離子電視這塊蛋糕,結束了以前僧多粥少的局面。”
長虹再砸10億做強等離子
分析人士稱,目前包括日立、LG在內的各大廠家淡出等離子市場,主要出于平板電視大環境下的戰略考慮。由于液晶電視是目前市場需求的主流,而等離子電視在尺寸上“只能做大,不能做小”,大部分廠家拋棄等離子實際上是為了集中火力爭奪液晶這個大市場。
不過,力推等離子電視的四川長虹則似乎有意獨樹一幟。就在本月初,長虹宣布逾980家機構專戶和眾多公眾投資者動用了5300億元申購公司30億元的可轉換債券,而這項30億元的融資中,有10多億元將用于等離子面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申購熱情折射出機構投資者對長虹等離子面板項目的看好。”
按照DisplayBank的預測,2008~2011年,全球等離子電視銷售量將由1600萬臺增長到2620萬臺,增長率約20%;銷售金額將由251億美元增長到335億美元;其中,中國等離子電視銷售量將由2007年的100萬臺增長到2011年的370萬臺,復合增長率約38%。
“目前液晶電視在市場上份額較大程度上是各廠家力推的結果,不是說等離子電視比液晶電視差。”劉海中向記者分析,目前整個市場形態是技術決定產品,產品決定需求,液晶電視在中小尺寸上占據優勢,等離子電視則在大尺寸上占據優勢。
劉海中坦言,各個廠家有不同的定位,長虹不單做等離子電視,而且也做液晶、LED等,“目前我們正在加緊研發下一代液晶新技術的有機發光電視,長虹所構建的是一個立足未來市場的大平板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