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從啟動至今,圍繞著上游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及應用技術,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一直都使盡渾身解數搶奪中國市場的大蛋糕。而外資和國內企業在華銷售也一直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架勢。
由于外資品牌掌握著平板電視核心技術,國產品牌一直在夾縫中求發展,直到2007年,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還一直維持在40%左右。不過,隨著全球經濟走弱、國內企業危中尋機逆勢加速,今年以來這種局面已悄然生變。
2009年一季度,內、外需雙雙出現動力不足,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為771萬臺,零售額為270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6%和28%,這是近5年來首次出現季度產銷規模雙雙下滑的現象。
據奧維咨詢對312所城市的3300家監測網點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3月份,國產彩電品牌的零售量占有率已經連續3個月超過70%,國產品牌已經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將繼續掌握市場主導權。
奧維營銷咨詢公司副總經理金曉峰介紹,繼前幾年已率先購買的高端客戶群之后,剩下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城市消費者需要進行彩電的更新換代,而這一群體首次購買彩電時正是國產品牌大幅銷售的時期,通過廣泛的宣傳推廣,他們對國產品牌有著比較好的認知度。
接受記者采訪的康佳多媒體營銷事業部副總裁林洪藩表示,國內品牌重奪市場主導權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清華同方消費電子事業部副總經理王向東分析,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的液晶屏價格很高,外資品牌利用高額的液晶屏利潤補貼整機,采取非常激進的策略迅速占領國內市場,市場份額最高時達80%左右。
然而去年四季度以來,全球化程度高、在產業鏈上涉足頗廣的外資品牌受到嚴重的沖擊,液晶屏供大于求,導致液晶屏的價格迅速下降,外資品牌手中掌握的屏資源失去了原有的限制效力,經營狀況惡化。隨后,這些外資品牌采取了收縮策略,在中國市場不再搶份額轉而追求盈利。
外資潰退中國市場?
今年一季度的家電連鎖數據顯示,排行外資彩電品牌第一的夏普市場占有率為7.46%;東芝銷售額僅為TCL、創維、海信三大國產品牌中任何一家巨頭的20%;三星液晶電視市場占有率從去年5月份的13.0%,下跌至今年2月份的4.2%,排名由龍頭迅速降到第9名;LG液晶電視市場占有率從去年5月份的7.5%跌至今年2月份的4.7%。
一時之間,外資液晶品牌在華瀕臨退市之聲不絕于耳,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對此,夏普商貿(中國)公司董事酒井功有不同看法,他坦言受到“家電下鄉”政策的利好影響,國產品牌銷售量是有所上升。但是,如果按照平板電視的銷售金額統計的話,國產品牌和外資品牌占比分別為55%、45%,差距并不明顯。酒井功認為外資品牌的優勢是在一二級市場的大尺寸平板電視。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二級市場中由于面板價格下降,國內品牌雖然占有一定優勢,但銷量并沒有真正地提高,一二月份出口量反而比去年同期下滑了20%左右。
盡管當前外資在與國產企業的競爭中處在不利地位,但外資品牌在上游資源和核心技術上的優勢,始終是國產品牌短期內難以跨越的門檻。一旦全球市場回暖,外資品牌仍有翻盤機會。
對此,國內品牌也有著清醒認識,接受采訪的國內彩電企業負責人皆表示,外資品牌的資金、技術、系統性優勢還是有相當的威脅,雖然目前暫時失利,其實力仍不可小覷。TCL、創維、康佳等國內彩電廠商紛紛進入液晶模組領域,打造液晶模組生產線,這可以看做是國內品牌應對的突圍之舉。據林洪藩介紹,今年10月,康佳將在昆山建成中國的最大液晶模組基地。而TCL的液晶模組生產線已經于今年4月正式投產,實現了自主化供應,這將有力增強企業在關鍵零部件上的競爭力。
中外企業誰主沉。
今年擴容后的“家電下鄉”政策,帶動了小尺寸面板的市場需求,然而有消息稱,友達承接了部分索尼和三星的訂單,LG也表示要向臺灣投放部分中小尺寸的面板訂單。業內人士分析此舉一箭雙雕:一方面,打亂目前海峽兩岸廠商合作態勢,從源頭上遏制國內品牌的面板供應;另一方面,是要借助臺灣小尺寸面板,嘗試開拓中國三四級和農村市場。
在核心技術優勢掌握在外資品牌手里的不利情況下,國內眾品牌惟有另辟蹊徑,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利用先進的應用技術以彌補“先天不足”,如TCL的MiTV互聯網電視、P10系列液晶;廈華的跨界電視;創維酷開TV;康佳i-sport80系列節能液晶電視;海信V88藍媒系列等一系列兼具外觀與功能的液晶電視,都在通過造新功能化運動以及引進內容等新增值鏈手段,來提升市場競爭門檻。
對于平板電視未來走勢,國內和外資品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給出了不同答案,外資品牌一致認為,核心技術是關鍵。酒井功認為,“外觀和上網功能雖然是平板電視較大的關注點,但面板仍比較主要,隨著高清節目增多,消費者可明顯感受到外資液晶屏的優勢!
國內廠商則認為對國產品牌,兩者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通過應用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從而最終掌握核心技術。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林元芳建議,國內彩電業應加大技術和功能的創新,突破專利上的瓶頸,抓住國家優勢政策的良機。不過,金曉峰的話恐怕更能代表國內一部分消費者的心聲,“對消費者而言,能滿足需求的技術就是最好的技術!”
國內企業的破局之路
在此次采訪中,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國內外廠家不約而同地提及“家電下鄉”一詞,顯然國內三四級市場將是未來中外資品牌爭奪的戰略要地。
奧維咨詢的數據表明,在“家電下鄉”政策的帶動下,2009年一季度“家電下鄉”產品的銷售規模達到近60萬臺,2009年三四級市場的彩電零售量會顯著提高,年度綜合增幅將超過6%;其中三四級市場的液晶電視增幅將超過70%。由此可見三四級市場已成為推動彩電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盡管外資品牌也在積極布局中國三四級市場,而新一輪的“家電下鄉”彩電招標結果公示中,夏普、LG、三洋、日立4家外資成功中標。不過,業內人士指出,面對紛繁復雜的三四級市場,外資品牌必將遭遇“水土不服”。國產品牌早在CRT時代就已深耕細作農村市場,在深入消費者和市場需求基礎上建立的渠道優勢,是外資品牌無法抗衡的。
加之,《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全國推廣“家電下鄉”、《組織實施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關于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支持彩電企業加大創新投入,規定自今年起連續3年,組織實施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重點在彩電整機、平板顯示面板模組等四個方面。 從政策層面上為國產品牌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