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人,不知是否還記得小時候去影院看立體電影的熱鬧場景。記者至今還清晰地想起曾經觀看的一部喜劇立體電影《歡歡笑笑》,它頗具層次感的效果使人身臨其境,劇中的人和物似乎伸手可及,影院里不時發出驚叫聲與歡笑聲,當時對我們小孩子來說,真是神奇又刺激的體驗。/td>還記得那時要排著長隊領取眼鏡,進入影院。
而在過去20多年之后的今天,3D又帶給我們什么呢?在今年4月份的中國電子展上3D產品的展示讓記者感受到了它帶來的新體驗。除了戴眼鏡的節目之外,記者也看到了不戴眼鏡的3D液晶顯示器和數碼相框等產品。通過這些新產品,人們直接用肉眼即可看到立體的影片和圖片。據專家介紹,經過長期的發展,現在3D的新技術已經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戴眼鏡的、裸眼立體成像技術,一種則是需要戴眼鏡的立體成像技術。而實現這兩種立體顯示模式的技術已經有8種之多。
這些消費型產品的出現最大的意義在于,它將推動3D從影院進入家庭。實際上,3D在商用上已經有了較為快速的發展,電影上自不必說,越來越多的立體影院被建成,影片的數量也在大大增加,3D在廣告、教育、軍事等專業領域的應用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下面的目標不言而喻,一定是個人應用市場。個人消費市場的巨大空間,無疑對電子業者最具誘惑力。電子行業的發展方向也是這樣,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進入到家庭應用中。
液晶電視、投影儀等的快速發展,讓我們對消費電子市場充滿信心,而它們也給3D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D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消費電子熱點?是否將成為數字家庭的成員之一?專家認為,3D產業能否快速發展將取決于產品的成本。雖然實現3D的技術已有很多種,但目前3D產品的成本仍然是業界需要攻克的一個難題,它是制約3D產品進入個人應用領域的主要因素。記者了解到目前3D立體電視顯示器的價格非常昂貴,小型的都要幾萬元,而一臺3D的數碼相框也賣到了2000元左右,這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顯然是難以接受的。當然,除了3D播放設備之外,內容制作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能否跟得上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前不久德州儀器首席科學家方進在一次媒體見面會上曾指出,除了技術本身之外,需求也是當今推動應用發展的重要一方面。在筆者看來,在當今時代需求似乎更占據主動地位,技術比任何時候更向著需求的方向發展。說到3D產業何時能進入家庭,大家也不妨多從需求的角度考慮,只要人們對于這種新應用有足夠的熱情,3D產業何愁不能快速進入個人應用領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