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下鄉”是國家財政部、商務部聯合主辦的,由中央和地方財政以直補方式對農民購買中標產品給予銷售價格13%的補貼。截止今年2月份,“家電下鄉”已經在全國31個省、市和單列市實施推廣。這就意味著,在這31個省市的農村消費者若購買企業中標型號中的任何一款產品,均可得到按產品銷售價格13%的政府補貼。
家電下鄉對于我們老百姓來說,不僅直接有效的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同時還間接的提高了農村經濟。對于企業來說,全面促進行業的發展,改出口為內銷,一樣盈利。而且在獲利同時可以更加關注我們農村這個大市場。對于國家來說,最直接的,擴大內需,增長經濟。
從企業的角度看,通過此次家電下鄉中標情況來看,最大的特點是出現了多家中小企業的身影,這對于目前正處于金融危機嚴峻生存環境下的中小企業來說是件好事情。不過面對中小企業大力進軍農村市場,由于各地情況不同以及產品質量等各方面的因素,家電下鄉全國推廣也給這些中小型家電企業帶來了不小挑戰。
在中標單上,很多中標品牌是第一次出閨亮相。看似有意拉低“家電下鄉”入選門檻,給企業公平競爭機會的表現。實卻是給農村家電市場帶來隱患,“家電下鄉”成為地方小品牌在農村市場大行其道的通行證。誠然市場是開放的,誰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其中。但是,“家電下鄉”這個“通行證”對于企業來說是應該有限制的。能下鄉的產品必定是能讓農民用著安心,用著有保證的產品。
家電作為耐用消費品,特別是對物質條件不寬裕的農村消費者,過硬的質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務是其得以立足的根本。如果在農村出現“不比技術,比價格;不看創新,只模仿”的“山寨家電現象”,惡性競爭的后果會使政府、企業、農民共同失望。
農村消費者對價格敏感,消費差異性不強,注重產品實用性,消費心理從眾性強,品牌識別力差。這給“不靠質量,靠價格”的一些品牌有了很大的可乘之機。但當質量問題暴露后,農村落后的交通條件又會給售后維修帶來種種不便,然而,這些品牌不能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又會給農民朋友雪上加霜。
由此可以看出,“家電下鄉”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不僅面臨著產品的質量問題和售后問題,而且其產品質量不過關,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失是相當慘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