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手段能讓事件參與的各方均得到好處,這就是高明。“家電下鄉”惠及農村,利在企業,功記政府,各方的利益均得到滿足和體現,不失為金融危機背景下刺激經濟的一劑良方。
“家電下鄉”對促進我國家電市場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家電下鄉”也被寄予了太多的厚望。有些家電企業在這個進程中顯得興奮而不知所措,把所有的精力和彈藥瞄準了廣袤的中國農村。但是在“家電下鄉”實施后,企業發現拿到這張“入場券”后不等于有了利益保證。如何吸引農民積極參與“家電下鄉”;如何在農村市場推廣自己的產品成為很多家電制造企業的難題。
正確認識“下鄉”前景
先引援一些報道“我國目前有2億多戶農村家庭,農村家電產品普及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可為每種家電增加200多萬臺的需求量。連續4年在全國農村對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4類農民需求量大的產品實施“家電下鄉”,可為這些產品實現近4.8億臺的銷量,累計可拉動消費9200億元,平均每年可拉動農村家電銷售超過1500億元。”這些預測在理論上是正確且合理的。
“家電下鄉”的利好因素無需贅言,內需拉動經濟,消費帶動生產。農民生活水平得到相應提升;家電企業盈利,國家經濟得到提升,政府惠民形象樹立……。但9200億這個數字只是一個統計概念中的理論數字,前提是家電下鄉順利開展,農民購買積極性高。單獨對家電企業來講,只有做的比競爭對手優秀才能占領更多的農村市場,銷售更多的產品。9200億不是政府給參與“家電下鄉”企業的利益承諾。如何取得更多利益就要看家電企業的“功力”如何。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分析到:中標家電企業需要以政策為導向,結合自身實際和農村市場特點制定合理的推廣策略和產品策略以及完善的物流和售后服務體系。但很多家電企業對市場推廣的興趣明顯高于對農村市場調研、了解的興趣,家電企業、媒體、廣告、公關日以繼夜忙碌著、憧憬著,抱著整合農村市場的決心,團結在“家電下鄉”的旗幟下,進行著“攻堅戰”般的營銷推廣。
“家電下鄉”怪現狀
如何普及農村消費者對“家電下鄉”政策的認知是中標家電企業關注的問題,除了政府的宣傳引導,家電企業大多選擇了廣告。縱觀電視、報紙、網絡這些媒體都會出現企業關于家電下鄉的廣告和企業新聞。然而農村消費者接觸報紙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機會非常少,電視廣告時間短暫根本不可能讓更多的農村消費者了解家電下鄉政策,對農村消費者而言,企業所做的大部分推廣都是無效的。除此之外,這些推廣費用是否會轉嫁到農村消費者身上?最近就有消費者指出某品牌的電視在家電下鄉官網上的價格高于其在網店銷售的價格,差價近200元。有關部門公開承認存在個別產品價格高于網店售價的情況并解釋到,要考慮網店經營成本低、服務相對沒有保障、未算入運費等因素。誠然存在這樣的原因,但我們還會不自主的把這200元差價和家電下鄉企業的營銷支出聯系起來,到底是把200元用于宣傳還是盡量的降低銷售產品的價格,請企業在宣傳推廣家電下鄉的同時不要本末倒置。
習慣了在城市市場做推廣的企業面對鄉村市場,信心十足的推出了特制產品:價格便宜、結實、樣式中規中矩,洗衣機功率大、容量大,電視尺寸較小……。然而,在很多地方農村市場家電消費的主力軍是“80后”年輕人,結婚族。這些受過一定義務教育,長期在城市打工的農村青年在事物喜好和購買行為上都和傳統農民有很大區別而更趨進于城鎮化!他們也期待更多的選擇。
聯合促發展
“家電下鄉”對于內需的拉動和企業的發展利好之處人人皆知,但是“家電下鄉”的參與主體是廣大的農村消費者。如何讓農民積極的參與其中是企業和行業相關部門必須積極應對的問題。國內的家電巨頭們紛紛出招:長虹推出的“三零”消費模式是一個創舉,但不適應于中小企業;廈華服務下鄉,在“家電下鄉”地區實行4小時服務預約、48小時上門服務到位的承諾。但是,企業的利好政策在媒體高調宣傳,農民卻幾乎接收不到“家電下鄉”相關信息,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投入和回報的不對等,不但會打擊單個企業的信心,對整個“家電下鄉”工程來說都是不利的。
關于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調動農村市場,陸刃波分析指出:“在不容樂觀的經濟背景下,“聯合”的力量在“家電下鄉”的進程中就顯的尤為重要。”家電企業之間的聯合,由于宣傳費用和成本控制等因素,一家企業不可能在廣大的農村市場來宣傳推廣,但中標企業聯手行動就能事半功倍。企業和流通渠道的聯合,除了送貨上門,終端“下鄉”則更能給農民帶來方便,蘇寧“家電下鄉”大篷車把產品送到農民門口,家電企業聯合流通領域做好終端對農民來說是最為實在的。聯合業內“意見領袖”對農村消費者進行“家電下鄉”以及家用電器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也是打開和做大農村市場的前提;聯合行業部門對農村市場展開深入調查,在農村市場推出農民喜歡的而不是廠家自以為暢銷的產品,不但讓農民了解“家電下鄉”更讓農民喜歡家電下鄉的產品才吸引農民參與“家電下鄉”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