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13%的財政補貼,“家電下鄉”政策一出臺,就給人以巨大“誘惑”。但記者調查中卻發現,“家電下鄉”活動在湖北實施一個多月來,雖然備受農民歡喜,但實際操作中,一些經銷商以次充好、經銷商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有業內人士建議,可在稅收上做點文章,讓銷售終端和消費者都能獲益,這樣或許能化解相關問題。
以次充好 農民受騙
“東西不貴,但質量靠得住么?”昨日,孝感應城黃女士在看了幾家銷售網點后, 還是沒有購買“家電下鄉”的產品。她告訴記者,她半個月前就通過電視知道了此事,但對其質量問題一直心存疑慮,怕買到廠家的淘汰貨。
通過走訪發現,在孝感孝昌、仙桃、天門等地,很多農民都有這種擔憂,他們對“家電下鄉”的具體政策,并不是很了解,不少人還在觀望,看看別人買的效果如何。
農民的擔心不無道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經銷商表示,在部分地區,有部分經銷商拿出個別非中標產品,打著“家電下鄉”的招牌,以返修機和翻新舊家電,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然后打五折、六折賣給農民,條件是,農民不索要13%的財政補貼。有些農民認為打折價格更便宜,索要財政補貼麻煩,便上了當。
“這個現象已經引起了政府關注。”省商務廳“家電下鄉”小組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即將聯合工商、質檢等部門,展開大調查,不能讓農民上當受騙。
經銷商更愿賣“計劃”外產品
據了解,“家電下鄉”產品售賣后,必須開出機打發票,農民憑票才能領取補貼。但經銷商認為,這樣加重了繳稅負擔,很多人采取了只開銷售單等的逃稅行為,或者不愿銷售“家電下鄉”產品。
在蔡甸區侏儒鎮,一陳姓老板介紹,下鄉家電價格便宜,利潤很薄,農民購買產品后,經銷商要開出機打專用發票,這樣,繳稅后利潤更薄,他們更愿意推銷非下鄉產品,價格貴、利潤高。
由于網點增多,經銷商為了“吐貨”,“殺”價現象嚴重。“以彩電為例,一臺彩電最便宜時只賣450元,比國家規定的價格便宜了一半,但在開發票時,卻要開900多元。”陳老板說,“這直接導致了‘家電下鄉’政策被‘架空’,農民直接用自己的腳選擇了更實惠的產品。”
更有業內人士稱,經銷商開具專用發票后可能出現虧本,積極性受挫,最后選擇開銷售單或不開發票,但這又導致農民無法領取財政補貼。為此,他們建議,政府是否可在稅收問題上出臺一些優惠政策,調動終端經銷商的積極性,讓農民和終端銷售者能在這項政策中實現“雙贏”。
另外,很多農民還反映,不少網點斷貨現象嚴重,彩電、洗衣機也只有一兩款,缺乏挑選余地,冰箱甚至出現斷貨,希望廠家加大供貨力度。
經銷商亟待培訓
據了解,基層經銷商大多是農民,電腦知識缺乏,這對“家電下鄉”工作的推動,非常不利。
省商務廳相關人士介紹,根據規定,每賣一臺產品,經銷商必須在三日內將農民身份證、購買產品型號等信息輸入到網絡系統中,但由于電腦知識缺乏,該工作一直做得不好。
“下一步,我們還要大規模對經銷商進行培訓。”該人士稱,預計今年全省銷售網點會達到50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