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來廈華正在開展一場轟轟烈烈的絕地大反攻,作為一個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在目前反攻突圍的過程中,廈華在營銷策略方面都有那些部署?
呂鏡松:目前,廈華的發展策略已經有所改變。基于全球經濟的低迷,大尺寸的高端平板電視的市場增長緩慢。與此同時,小尺寸液晶電視,成為了異軍突起的力量,22寸、26寸、32寸不論價位還是實際需求,在中國都有著極大的市場空間,而且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小尺寸的液晶電視一直是廈華的強項,同時對于合資品牌來說,廈華避開了其針對大尺寸的鋒芒,利用錯位、差異化的競爭策略,來取得銷售的利潤是廈華長期以來的戰略宗旨。目前,廈華戰略重點移至中小尺寸的液晶電視,立志將中小尺寸液晶在國內做到最大,作出名氣,做出特色,成為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電視的王者,再現昔日的王者風范。
除此之外,我們從渠道、品牌、產品、推廣、人才五個方面對公司進行了全方位的推進。需要強調的是,渠道方面,重點推動小中現款客戶網絡的分銷能力,積極研究優化大連鎖,全面鋪開超市的合作寬度和深度,追蹤落實每一個團購項目,重視和發展新型渠道,廈華目前在做的“235工程”就是要扶植200個年銷售600萬元以上、300個年銷售400萬元以上、500個年銷售200萬元以上的三四級現款客戶,單這項工程廈華就有34個億元的銷售空間。
人才方面,廈華秉承國際化的人才戰略布局,隨著廈華平板電視在全球不斷攻城拔寨,其成長性吸引不少跨國公司高管的加盟。2008年先后來自美國、日本、德國、荷蘭等國高端技術大師加盟廈華,更加充實廈華國際一流研發實驗室的力量。而且在內部人才方面,廈華擁有蘇鐘人、王玉良、殷惠清等三位“國寶級科學家”,顯然,這正是廈華保持強勢技術研發的內因所在。
記者:風風雨雨22年,經歷了改革陣痛后的廈華,已經逐漸走向正軌。目前,華映時代的廈華到底有一個什么樣的愿景?
呂鏡松:“華映”對于“廈華”的愿景不會改變。大家知道,“華映”是世界五大液晶面板商之一,但是之前并沒有自己的銷售通路,也沒有自己的整機品牌。與廈華的“聯姻”就是為了解決自身的短板,從而優勢互補,利益最大化。這一點,不會改變。以此為后盾,加上廈華自身五大戰略的聯合推進,具有22年國際化專業化背景的廈華電子,將定位于在數字高清平板電視領域做專、做大,挾海峽兩岸產業鏈整合優勢,在原有的全球8強的基礎上,目標挺進全球5強。(洪鈞)
人物名片——
呂鏡松,男,中國臺灣人,生于1958年8月。長期于“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臺灣總部及其馬來西亞子公司擔任重要職務。2007年4月至今,出任廈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進行中國惟一一家上下游產業鏈貫通的彩電業新模式的探索和運營,曾被評為“2008中國優秀創新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