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創新者的兩難》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森提出:企業要持續成功,必須不斷自我否定,不滿足于既有成果,把眼光和資源投注到新領域中,因為新機會必然不是來自舊領域。
從2002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開始啟動,到2008年中國平板市場容量將超過1500萬臺,平板電視市場呈高速增長態勢。一貫秉承技術立企戰略的海信準確抓住了這次產業升級的重大機遇,2002年與洋品牌同步推出了平板電視產品,之后,依靠技術領先、研發速度和產品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2004年一舉躍居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的榜首地位,截至目前,已連續4年半的時間穩居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占有率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平板電視第一品牌。平板電視的第一是技術創新和打破壟斷的結果,海信相繼在平板電視的核心技術芯片、模組和LED背光源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并成功進入相關上游產業,2007年7月,我國唯一一家數字多媒體國家技術重點實驗室花落海信,為海信平板電視市場優勢的持續提升建立了堅實的基礎。
:
“技術立企,一百年不動搖”是海信躬身踐行的戰略方針,中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電視視頻處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誕生,無疑是一次海信核心技術突圍的輝煌演繹。
芯片是信息產業的基礎與核心,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國外稱其為“生死攸關的工業”和“工業糧食”,美國、日本在電子信息產品領域的霸主地位,正是由于他們掌握并壟斷著核心的軟件、集成電路和關鍵元器件設計與生產。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境內有彩電生產企業68家,年產能為8660萬臺,實際年產量7328.8萬臺,實際銷量占全球銷量的55%,已成為全球彩電生產及銷售的第一大國,但每年7000多萬臺彩電卻沒用一顆“中國芯”,全部依賴進口,僅2004年上半年,我國用于芯片進口的外匯就達到262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中國芯片的需求量將達到700億塊,加強芯片相關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是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但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道路。中國芯片界的說法是“不研發芯片是等死,研發是自己找死”。因為芯片技術多年來一直是引進、消化、吸收,技術跟隨戰略的結果是一直跟在別人后邊走,技術上落后發達國家2~3代。在基礎如此薄弱的情況下,硬要從別人碗里分一杯羹,困難可想而知;當時,有的技術人員認為,國外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就已經有成熟技術問世,我們現在再開始研制,能趕得上嗎?會有多大的市場風險?
一方面是國外的技術封鎖和集團內部的意見分歧,一方面是技術空心化、自主創新能力差等問題導致的在同國外產品競爭中的市場風險,孰輕孰重?市場重要,掌握核心技術更重要,為了將來的生存和發展,海信必須奮起直追!集團決策層果斷拍板:海信必須造出自己的芯片!立即在上海設立ASIC(專用集成電路)設計中心,資金保障到位,設施裝備齊全。
2001年開始的1600多個日日夜夜,海信當時平均年齡僅有24歲的十多個年輕人,在這漫長的四年里做一件過程中沒有階段性成果,最終可能失敗的項目,這支令人敬佩的研究團隊,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寂寞與壓力。這需要研發人員有追求技術創新的決心和使命感,更需要企業有追求技術創新的信仰和氛圍。為了鼓勵技術創新,海信寬容失敗。在信芯正式流片前一天晚上,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給負責研究開發的副總裁打電話,告訴他“即使流片失敗,我們也認了。這次失敗我們可以再來一次!焙诵男酒髌M用巨大,每失敗一次,幾百萬元就打了水漂。海信認為,對于該項目的研發人員來說,失敗帶來的打擊和損失要遠遠高于對公司以及公司的決策者的打擊。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理解和寬容。
2005年6月16日,中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電視處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誕生,溫家寶總理題詞:“立足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企業才有生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企業才有競爭力”。這是對所有中國企業的激勵和鞭策。
“信芯”的成功,徹底打破了國外芯片的壟斷地位,直接導致了同類進口芯片價格大幅度下降,芯片價格從13美金降到了5美金,從此每塊芯片的進口成本節約了非常可觀的8美金。就像國內沒有生產交換機前,進口交換機的價格十分昂貴,但有了中國企業介入之后,進口價格便一下跌了100多倍一樣,“信芯”的戰略意義不僅是解決了自主生產和自主應用的企業難題,更重要的是它給中國電視制造業帶來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給中國消費者帶來了真正的實惠。
“信芯”的誕生,源自“技術立企”的信念,又極大地鼓舞著這種信念的堅持,依靠自己的芯片,依靠自己的技術,海信不斷在彩電的性能與功能上推陳出新,降低成本,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劍在手,再進一步!堅持技術立企的海信,繼成功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信芯”后,首批“海信制造”的電視液晶模組下線,中國電視液晶模組完全依賴進口的狀況被打破。
技術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和動力,但更深遠和持久的影響來源于其依托的產業。平板顯示技術和產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以液晶顯示為代表,在小到2英寸左右的手機屏幕、大到100英寸以上的電視屏幕都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已經和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場。平板電視對CRT電視的取代早已成為不可逆轉之勢。目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平板電視生產國和第三大市場,隨著全球平板電視市場的不斷擴大,今年僅液晶電視就將超過1億臺,發展空間仍十分巨大。但絕大多數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的電視仍需使用進口平板顯示器件,同時,上游面板企業不斷向產業下游延伸,整機企業可控的成本越來越少,最終可能連10%也達不到。那時中國彩電“制造大國”將徒有虛名,淪為“加工大國”,中國彩電產業將面臨“崩盤”。
巨大的產業危機感堅定了海信向上游平板顯示屏進軍的決心:發展電視液晶模組技術和產業,向產業上游擴展,有效避免被邊緣化!
電視液晶模組主要由面板(Cell)、背光板(BLU)、時序控制等電路板、驅動芯片、金屬結構件、塑料結構件等幾部分組成。其結構組成可參考下面的圖1。
圖1 電視液晶顯示模組結構示意圖
在組成電視液晶模組的各部分中,背光源的成本比重較大。
以32寸液晶模組為例,液晶模組材料成本構成比例關系大體如圖2所示,
圖2 32寸液晶模組材料成本構成示意圖
其中彩色濾光片、偏光片、玻璃、液晶是組成面板cell 的主要材料,約占材料成本的50%左右。背光模組部分占整個液晶模組成本的1/4左右,是液晶模組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分析,如果能夠生產除CELL以外的部分,將能夠控制整個模組成本50%-60%。
從2004年起,海信即開始著手籌備電視液晶模組項目。一開始不僅面臨很多困難,缺乏行業經驗,缺乏技術、工藝等人員,缺乏上游資源支持等,而且面臨著同行和上游面板合作企業的很多懷疑和不解。有的同行認為海信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的面板企業則擔心“搶他們的飯碗”:“你們為什么要自己做模組呢?你們想要什么樣的模組,我們幫你開發出來好了!边有的面板企業認為海信是一時沖動,質疑海信是否有長期做下去的實力、信心和充分準備。面對種種質疑,海信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做模組是出于長期戰略考慮,降低成本和實現產品差異化,加強上下游資源整合!
2007年9月,海信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中國電視行業第一條液晶模組線,打破了我國液晶模組幾乎全部依賴外企的現狀,擊碎了無數人的懷疑!不到半年時間,海信的第一條液晶模組線不僅順利達產,而且良品率達到99%。業內專家也不禁為海信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如此高的生產水平而感到驚訝。海信液晶模組二期今年7月底將建成投產,明年還將繼續建設兩條生產線,最終年產能將達到300萬片。
海信的第一條液晶模組的投產受到國內外的廣泛矚目,媒體紛紛報道,同行和合作伙伴紛紛要求參觀。有多家權威機構把這一事件評為中國電視行業、中國平板顯示行業2007年重大事件。隨后,有多家國內同行企業也陸續宣布將建設自己的模組廠,一時成為行業熱點。海信在模組領域的探索,也得到行業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這是認為是中國電視行業走出困境和提高競爭力的一條可行發展之路。
海信做模組,不是一時沖動,也不是僅僅基于屏的組裝,而是從產業整合角度出發進行的戰略跋涉。加上芯片開發技術,海信目標最終實現液晶模組60%以上的組件自主開發。為此海信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和人才積累,其中,代表產業升級趨勢的LED背光模組技術的突破更是支持海信做模組的最大內驅力。
海信充分認識到:要做好模組,除了要掌握驅動技術、時序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之外,背光技術的掌握十分重要,特別是目前國際上正在開發的LED背光技術。
LED背光技術具有節能、環保、高畫質等突出特點,是革命性的技術。海信從2005年開始LED背光技術開發,一開始在尋求LED芯片和器件支持碰到很多困難。一些廠商一聽說是中國企業就表示:LED背光這么難,你們能做出來嗎?不愿意支持或提出苛刻的條件。
面對不利條件,以劉衛東博士為技術帶頭人的海信研發團隊沒有氣餒,而是橫下一條心,他們堅信功到自然成。持續研發到今天,LED背光技術已經突破了國外的專利封鎖,海信陸續獲得了863重大項目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的支持,形成了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和相關算法,同時申請10項國內外重要專利,初步實現了國內企業在技術關鍵點上深度突破和與國際產業升級同步的戰略構想,有望成為在彩電核心技術領域繼信芯之后的又一重大技術突破。相關廠商的態度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紛紛提出優惠的條件與海信合作。
在2007年的一次國際展會上,兩位國外公司人士圍著海信展出的LED背光液晶電視樣機仔細研究了很長時間后,向海信的工作人員提出了一長串問題:背光控制電路是你們自己設計的嗎?驅動電路是自己設計的嗎?亮度、對比度真的達到了展示說明的數據嗎?當都得到肯定的答復時,他們不無欽佩地說:“我們也在開發LED電視樣機,但沒有你們快,我們希望和你們交流合作!
還有一次,在與一家國外LED驅動芯片廠商交流時,海信的一位年輕的工程師接連指出幾個芯片功能設計上的問題后,該廠商的資深技術人員感到十分驚訝:他們在和一家世界著名的企業交流時都未能提出的問題,沒想到讓海信的年輕工程師提出來了。交流結束之后,該公司真誠地提出希望海信幫助他們一起來改進下一代的驅動芯片。
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第一批LED背光液晶電視也將由海信全面推向市場。
技術立企是海信的發展戰略,海信認識到,如果沒有一個體系來保障海信的研發工作,技術立企的戰略將很難不走樣地堅持下來,將導致企業的研發工作難以有效積累。一個企業是一個百年老店,并不是僅僅講的它的存在時間長,而是這個企業中經驗性的東西一定要有積累和沉淀。
海信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在企業構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設想,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青島市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2003年,青島市在海信建設智能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2004年5月,科技部實施國家創新體系企業研發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海信成為首批試點企業之一,主要試點內容之一是探索在企業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2007年7月,科技部正式公布了首批企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名單,國內唯一一家國家級數字多媒體技術重點實驗室花落海信。這標志著海信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成功。
海信對這個國家級多媒體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工作極為重視,將初期規劃的5000萬建設資金追加到了1.5億元,將研發人員的配置也從初期的100人增加到了150人,為國家級多媒體重點實驗室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海信多媒體重點實驗室確定了“多媒體計算技術、芯片技術、網絡技術到終端顯示技術”四個主要研究方向。它成為企業重要的研發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有助于推進企業研發成果的產業化,推進產學研合作的開展,同時它也成為高水平國際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
種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2007年起,來自國內著名大學的教授、來自世界500強企業的資深技術專家紛紛加盟海信,正是這些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的技術碰撞和管理融合,壯大了海信的技術實力,成就了海信深厚宏遠的自主創新之路,直接助力了海信技術先行的國際化推進。
有了國家一流的研發平臺,有了高水平的研發團隊,海信不斷涌現的研發成果更加受到世人的關注。
2007年7月,海信在國內首先推出了數字家庭DNet-home第一版產品標準,標志著海信的數字家庭系統,開始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與此同時,海信承擔的國家863計劃“低成本液晶動態背光源”項目取得重大突破,率先推出了中國第一臺42寸大屏幕LED背光源電視整機產品,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截止2007年海信共申請專利1913項,其中發明專利263項,海信主持和參與了3項國際標準、83項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這些將為海信平板電視的拓展插上放飛的翅膀。
隨著信芯的突破及持續研發、液晶模組的自主設計及建設、數字多媒體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技術平臺化創設等,海信實現了由電視整機開發到核心芯片自主研發及產業化的拓展、從平板電視組裝到模組設計與制造等產業鏈上游的有效延伸。海信將持續踐行技術立企的發展戰略不動搖,堅持自主創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真正擔當起技術創新主體的社會責任,為民族產業的發展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