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售價的 25% ,反過來計算利潤就是 75% ,暴利,明顯的暴利,但這就是中國音響上世紀末最火暴年代的真實數據統計。
在暴利的驅使下,音響行業“殺”進大量半路出家的企業。木匠做音響、鐵匠做功放,一時間,整個行業好不熱鬧,一片欣欣向榮。
在暴利驅使下混戰不可避免。很多企業在博弈中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而整個產業也因價格戰變得越發低迷、混亂。
事實證明,長時間的低迷使得業內不少企業手足無措,企業抑或漫天撒網求取薄利,抑或多元化發展圖謀轉型,然而每種選擇無不昭示著音響業已走向沒落的邊緣。在低迷市場的沖擊下,音響企業包括很多主流廠商也變得畏首畏尾。
但令人欣慰的是,多年在低谷徘徊的音響企業在今年終于顯示出復蘇的跡象。資料表明,中國電子音響工業協會主辦的第 14 屆上海國際影音展吸引了眾多音響廠商的加盟,而此次影音展亮點之一———
電視影院也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感覺,繼而成為眾多企業追逐的熱點話題。
其實,在消費電子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的大背景下,音響行業需要的是創新,一種脫胎換骨的改變,而擔負著翻盤重任的音響企業更不該把思維定格在傳統“唯我獨尊”的認知上。從適合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音響企業應時刻保持與產業發展同步,尋求固有思維的突破,理順行業發展的動向,放棄“夜郎自大”的傳統觀念,降低身價為整個消費電子產業服務。
有專家指出:“音響企業應該跨行業合并,依托消費電子產業其他產品的興起而贏得更為廣泛的發展平臺。”
毫無疑問,在尷尬不得志的境況下,這種“寄生”式的生存方式雖然不能挑起音響行業全面復興的大旗,但其卻有著短時間內維持利潤增長、不會滅亡的優勢。從這點來講,其積極意義還是可取的。
我們鼓勵行業內人士積極為行業出路而思索,不過我們更愿看到中國的音響產品能真正實現技術領先、服務完善和價格合理,而并不僅僅是從精神層面簡單追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意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