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林林總總的投影機技術規格,難免有霧里看花的感覺,對比度就是其中一項難以琢磨的技術規格。翻開各種宣傳單頁,不同品牌、不同技術、以及不同檔次的投影機產品所標稱的對比度差別很大。近年來,對比度參數標識有逐漸標高的趨勢,目前市場標稱高于5000:1的投影機不在少數。究竟對比度有何重要?對比度指標成為廠商宣傳重點的原因何在呢?
對比度是最亮畫面和最暗畫面的比值,它反映顯示系統能夠呈現的動態范圍和灰度層次。比值越大,從黑到白的亮度對比越強烈、灰度漸變層次越豐富,能夠獲得更銳利、更細膩的主觀視覺感受;顯示彩色圖片時,能夠獲得鮮明艷麗的效果。相反,如果對比度較低,說明其顯示系統的亮度動態范圍狹窄——白色不夠明亮,黑色不夠深沉,畫面灰調集中在一個較小的范圍,有種灰蒙蒙的感覺,缺乏細節表現。
也許讀者們對于全開/全關和棋盤格(ANSI)的測試方法早已耳熟于心。但是,面對動態對比度的異軍突起和動輒上萬的對比度指標,您對于對比度有沒有正確且客觀的認識呢?
動態對比度來源于液晶顯示技術,核心思路是通過調整平板液晶的背光強度或是調節液晶投影機的光瞳大小來控制光輸出。以投影機為例,該產品實時統計每一幅圖像的亮度信息(如亮度動態范圍),并基于以上統計信息決定擴大光瞳或縮小光瞳。光瞳相當于水龍頭的流量控制——光瞳越大,光輸出則大;光瞳越小,光輸出則減少。在暗場景中,原始圖像的最小亮度和最大亮度差值較小,即亮度動態范圍狹窄。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縮小光瞳和放大原始信號,既可以有效控制投影到屏幕上的光線、也可以擴大數據處理的動態范圍,能同時提升對比度和降低暗場噪點,獲得更為突出的黑色表現。
動態模式下,動態對比度往往可以獲得比原始對比度高3-4倍,甚至達到5000: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動態對比度并不是由單一畫面顯示獲得,白場亮度和黑場亮度是在兩個不同光瞳大小的情況下分別測得。此類投影機實際顯示的對比度要比標稱的動態對比度小很多。尤其當畫面的亮度動態范圍比較大時(同時含有明亮部分和較暗部分),動態模式常處于關閉狀態。此時,真正反映投影機對比度性能的還是大家所熟知的原始對比度(LCD投影機最低約為300:1;DLP投影機最低約為2000:1)。
在當前的商務會議中,往往都要求高亮度的環境,并且演示的文本內容主要由黑白反差較大的文本和圖表構成,圖像灰度跨越最黑到最亮,亮度動態范圍非常大,也就是說一般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投影機的原始對比度。因此,用戶在選購投影機時,原始對比度顯得特別重要。高原始對比度的產品在黑白反差、清晰度和完整性等方面都具有優勢。動態對比度縱然能提升暗場畫面的細節再現,但考慮到黑白反差極大的文本內容和環境亮度,這項參數在商務領域發揮有限,無法改善畫面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