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海信、長虹、TCL等大陸企業涉足平板電視模組制造領域后,創維也于近日正式公布與LG Display公司(簡稱LGD)牽手,以參股的方式涉足液晶模組制造。至此,包括LG-飛利浦、三星、中華映管、奇美、友達、海信、長虹、創維、TCL等十幾家企業已經在中國大陸設立模組廠,這些企業單就電視用面板的月總產能就達到數千萬片之多。今年在中國大陸生產的電視用液晶模組達到4000萬片,中國企業產品占到這其中的50%以上。有專家預測,明年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組將在中國大陸生產。
作為產業鏈的中游,涉足模組制造對國內外企業來說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對國外企業來說,是掌握更多話語權、賺取更多利潤的保證;對中國大陸企業來說,則是擺脫目前整機贏利偏低、打通產業鏈上游的必經途徑。
在這種背景下,涉足平板電視模組制造的企業越來越多。由于中國大陸制造成本相對低廉,種種跡象表明,全球平板電視模組制造開始向中國大陸聚集。除夏普、索尼、松下、日立等企業因怕技術外泄至今不愿意在中國大陸市場投資建設模組廠外,包括三星、LG-飛利浦等企業在模組方面已陸續完成了在中國大陸的布局。
這其中,三星SDI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完成了等離子模組廠的建立。隨后在本世紀初,LG完成了位于南京生產基地的等離子模組生產線的建設。按照規劃,LG會逐步將韓國模組生產重心從韓國遷至南京,南京生產基地將不斷擴容,而韓國本土模組生產線產能將逐步減小。
在液晶模組方面,三星于2002年成立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顯示器用液晶模組制造,電視用液晶模組的產量并不大。然而去年年底,三星透露2008年將在蘇州啟動第二條主要用于電視的液晶模組生產線。LG-飛利浦位于廣州開發區的液晶模組廠也于近日正式投產,其一半產能將是電視用液晶模組。
逐漸完善在我國大陸市場布局的還有我國臺灣企業:2006年,奇美電子在南海的液晶七代線面板模組廠破土動工,2007年投產,其模組主要用于從26英寸至65英寸的液晶電視;2007年9月,友達廈門液晶模組廠正式量產,主要生產電視用面板;2007年12月,中華映管與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簽署液晶顯示模組廠投資項目,投資金額達2億美
元。
與以上企業相比,雖然大陸企業在涉足模組制造方面集體慢了一拍,不過從去年開始,這種差距在不斷縮小。
2007年9月19日,中國大陸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在海信正式投產,年產能50萬片,近日海信又啟動了液晶模組二期建設;2008年4月7日,創維宣布與LGD合作,投資參股LGD廣州液晶模組工廠;2008年4月15日,TCL在惠州啟動液晶模組項目,第一期項目預計年產量為233萬片;2008年7月,長虹等離子面板工廠將啟動,以42英寸計算,年產等離子模組達到216萬片。此外,康佳也傳出了涉足液晶模組制造的消息。至此,中國大陸彩電前五強企業都涉足了平板電視模組制造。
伴隨一座座模組制造工廠的建立,一同建立起來的還有大小多達數千家的配套產品企業。應該說,目前的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平板電視模組制造最有利的場所。
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建設模組廠,使得中國大陸液晶模組的產能每年以幾何級數在上升。
據不完全統計,液晶模組方面已經實現量產或今年將實現量產的企業有LG-飛利浦廣州工廠、三星蘇州工廠、奇美寧波和南海工廠、友達廈門工廠、海信青島工廠等;等離子模組方面,已經或今年實現量產的企業有三星SDI深圳工廠、LG南京工廠、長虹綿陽工廠、華顯南京工廠等。
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產能上,還是在市場上,中國大陸液晶面板模組生產企業的話語權都越來越強。
《中國電子報》記者了解到,在液晶模組方面,于近日正式投產的LG-飛利浦廣州工廠的月產能在10萬片左右,其中用于電腦和液晶電視的產品各占50%,液晶電視用面板月產量為5萬片,年產能為60萬片,不過到年底年產能可能會達到500萬片甚至1000萬片;三星預計今年5月其蘇州工廠液晶電視模組月產量達到40萬片,主要是以32英寸和40英寸為主;奇美已經量產的寧波工廠年產能達到500萬片,南海工廠液晶模組規模今年有望達到年產量1000萬片;中華映管在深圳的工廠去年第四季度投產后已形成了每月20萬片的產能;友達2007年第四季度模組月產能可達50萬片規模;海信今年7月實現150萬片的年產能。
加上其他一些廠的生產,算起來,今年在中國大陸生產的電視用液晶模組將達4000萬片,中國企業占到這其中50%以上,而中國大陸企業則占到一成左右的份額。
在等離子模組方面,三星SDI的月產能為20萬片-30萬片;LG電子(南京)等離子有限公司模組營業部的相關人士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目前LG等離子模組月產能達到20萬片-30萬片;長虹今年7月量產后,以42英寸計算,年產等離子模組達到216萬片;此外,華顯蔭罩式等離子模組今年產能也達到40萬片左右。等離子模組產能保有量為800萬片的規模,其中,中國企業所占比重超過30%。
記者了解到,以上僅僅是2008年的產能,這樣從液晶和等離子模組的累計數量來看,中國大陸市場已經達到全球一半以上的模組份額。DisplaySearch中國區首席代表張兵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整體來看,目前中國大陸平板電視的模組占到全球六成左右的份額。”甚至有專家預測,到2009年,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組產能將轉移到中國大陸。
從長遠來看,伴隨海信二期模組廠的建立,模組產能將翻番;TCL南海和惠州工廠年產能合計將達到近千萬片;長虹年產能力達500萬片規模的確立,中國大陸企業無論在液晶模組還是等離子模組市場的話語權都將大大加強。
縱觀國內外大部分消費電子廠商,目前都在加大對模組的投入,特別對平板電視業務贏利普遍偏低的大陸企業來說,涉足模組制造不僅能夠提高贏利,更意味著在平板電視市場的話語權增大。“海信電器邁出了進軍模組領域的第一步,打破了進口模組的壟斷局面,開始了大陸彩電企業打造完整產業鏈的進程。”海信電器模組事業部總經理劉衛東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歷經幾次增發融資失敗的TCL,也對模組市場覬覦已久,TCL方面表示,模組生產線的上馬,可以增強TCL多媒體整體贏利能力。模組成本占到平板電視成本的15%,通過自有模組線的生產,至少可節省5%的成本。
由于在液晶電視的產業價值鏈上,整機環節的增值區間僅為25%~35%,引入液晶模組的設計和制造后,“模組+整機”的形式將增值區間擴大到60%。據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的預測,今年中國大陸平板電視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300萬臺,如果利用這段時間,大陸企業在模組方面實現自主化生產,對成本控制和贏利都將大有裨益。
冠捷科技集團消費電子事業部總經理劉丹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包括信號和機構安裝在內的整機組裝只是平板電視成本的35%左右,模組占到平板電視25%的成本,如果大陸企業能夠在模組這塊實現量產,對于其降低成本、增加贏利有很大的幫助。
大陸企業涉足模組市場的另一方面有利影響是為大陸企業開拓上游市場提供了可能。模組實現自主化后,大陸企業將擁有平板電視60%的話語權,剩下的只是在電源和液晶玻璃方面,而這兩者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和30%,如果大陸企業能循序漸進,依托強大的市場做支撐,在平板電視時代創造CRT(顯像管)時代的輝煌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