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分頁瀏覽 | 全文瀏覽
“政府要替企業出海護航”
水皮: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自我做足準備的同時,對于政府有什么樣的希望?你在這方面有什么樣的感觸?
李東生:政府應利用資源,支持企業走出去。十六大提出企業“走出去”戰略,這個導向是對的,但缺乏具體措施來支持,到2006年底才陸陸續續有一些措施出來。我們希望政府在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有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現有的支持力度不夠。我們當時在并購湯姆遜的時候,交易成本1億歐元,政府的支持只有1/10。另外,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有長遠的規劃。
我們的國際化觀念要改變,并不是把產品賣到國外,就是國際化,而是在當地建廠,打品牌才是國際化,但國家在這方面支持力度不夠。很多國外企業到中國來發展,它們的金融機構迅速提供資金支持,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得不到中資金融企業的支持,很多金融機構的網點不夠,國家也沒有很多的金融政策支持。我認為,政府應該設立一些專項貸款支持企業走向國際化。
第三個,國家對外的經濟談判中,要更加強硬和有力,F在只有國外的企業來中國要求我們開放各類行業,但是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就沒有人管,當時的使館和商務部資源有限,根本沒有辦法去支持企業的發展。
我們的政府應該在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提供保駕護航的作用,為企業打開當地市場提供有力的政府支持。美國、法國、日本和韓國在其企業全球化過程中,政府和金融機構都在制定政策、貿易談判、金融信貸和兼并收購中給出很多傾斜。而且通過全球化,這些國家的企業在變化多端的國際市場中抗風險能力更強。另外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家政府也有比較強的干預能力,我希望,在一些需要我們政府出面的時候,政府能夠積極地站出來,為企業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