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分頁瀏覽 | 全文瀏覽
“海外市場有很多潛規則”
水皮:TCL在國際化道路中,有沒有可以給其他企業做借鑒的教案?你個人對有欲望走向海外的中國企業有什么樣的建議?
李東生:我們很樂意幫助其他企業少交學費,但現在對TCL國際化的定性,可能為時尚早,畢竟現在還沒有到對TCL國際化作總結的時候。
對于其他企業的建議,我在過往的3年中談過多次,現在也沒有什么變化。首先,我覺得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對大的宏觀環境要有了解,對市場的機會和挑戰要了解,對并購的方案要符合實際。
我們在收購湯姆遜的時候,就沒有料想到國際彩電市場的變化會這么快,平板電視迅速取代顯像管電視,成為主流。我們本來是看中湯姆遜的一項DLP微顯技術,這個技術對PDP(等離子)會很有競爭優勢,現在回過頭看,我們當時太樂觀了,對產品和技術判斷失誤。
但從戰略判斷上,我們并沒有錯,走國際化道路,并購湯姆遜和阿爾卡特是正確的選擇,我們主要是通過股權置換的方式并購對方,而不是通過現金收購對方,這樣對于企業的資金就不會造成壓力。
第二個,對于當地的社會環境、法律和法規要了解。我們當時并購湯姆遜和阿爾卡特對于很多歐洲的潛規則不了解,比如裁員的補償問題,你如果不給他們額外補償,就會由工會進行談判,時間就會拉得很長,代價會比直接給員工補償代價更大,因此只有按照歐洲市場的“慣例”,加碼賠付員工才能迅速解決問題。
其實,TCL的重組計劃我從2005年就已經提出,但是到2006年要正式實施,過去8個月間,一個人都沒有裁成,這就是對當地潛規則不了解造成的。
再一個,企業走向海外,要做好人員的籌備,如果短時間內沒有能推動國際化的團隊,對于企業去實現國際化,影響會很大。如果企業是從做業務開始,由小做大,團隊的配置不會對企業造成大的影響,因為這個過程中,你可以積累經驗,但通過并購這種方式,企業規模和業務量迅速放大,沒有成熟的有經驗的團隊,你的風險也會迅速放大。
水皮:在TCL進行國際化之前,有沒有相關的具備國際并購經驗的人員?你們是如何解決人員問題的?
李東生:這其實是一個“先有舞臺,還是先有演員的問題”。在我們國際化之初,如果沒有舞臺,是很難吸引到人才的,別人沒有見到你的國際化是什么樣子,不可能會過來跟你做。一方面,我們是進行內部培養,另外,就是到外面招攬人才。其實,從1999年TCL開始國際化,到2005年實施并購計劃,我們在國際化方面還是有相當的人才儲備和經驗的。
但在并購湯姆遜方面,還是犯了樂觀的毛病,當時看到了風險,但是對于如何規避風險,我們有些過于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