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TCL發布2007年財報:實現盈利3.8億元,營業收入390.67億元。
某媒體在報道該消息時,意味深長地使用了“毫無懸念”四個字。
我這里之所以強調“毫無懸念”四個字,是因為這個財報和我2007年預測相當吻合。當然,主要還是應驗了李東生2007年初那句話:“從理論上說2007年TCL有可能繼續虧損,但是,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顯然,這里面大有玄機。
我在2007年初的預測是:TCL一定會盈利,因為不盈利就被摘帽子。但是,伴隨盈利而來的一定是集團營業收入的下降。
我當初給出的預測是,集團營業收入約下降10%至410億元上下,現在看,實際下降額度比我的預測多了將近20億元。2006年,TCL集團營業收入約為450億元,而2005年是480億元左右。令我感覺意外的是,盈利超出我的預測不少。我預測盈利不會超過1億元,實際是3.8億元。
我們來分析一下TCL是怎么實現盈利的,以及營業收入大幅下降的原因。順便也預測一下TCL2008年的走勢。
回顧TCL的2007
2007年,TCL做了哪些事情,讓它實現如此盈利呢?
翻檢TCL的2007,我未能找到可圈可點的大事。應該說,2007年TCL并未發生大的戰略行為。最為大家所期待的南海液晶模組項目,也因為增發方案未通過證監會批準而不了了之。
彩電業務層面,勉強稱得上大事的,就是原飛利浦高管梁耀榮加盟。梁先生強調“確保每一臺電視都賺錢”,這一點很符合李東生的想法。
梁先生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和臺灣的液晶面板制造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確保對TCL的面板供應。不過,這在業界看來,也實在不能算什么大事,因為每個彩電企業都和面板制造商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確保供應,并非TCL“獨一份”的優勢。
除此之外,人們尚未看到“梁耀榮新政”更多的內容。就目前梁先生所作所為看來,這些新政基本上都是治標不治本,很難說能讓TCL彩電重振雄風。在觀察者看來,如果TCL不徹底甩掉湯姆遜爛攤子,不建立核心技術開發能力,所有的小打小鬧不過是權宜之計。
再看手機板塊。2007年TCL手機板塊做了什么事呢?好像沒有給消費者留下什么深刻印象,阿爾卡特重啟國內市場勉強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消費者并沒有因此而在手機賣場看到阿爾卡特身影,看來重啟并不順利。
再一個是簽訂黑莓手機代工業務。但是,來自媒體的報道稱,臺灣消費者并不買黑莓手機的帳。目前,黑莓手機尚未進入大陸市場,不知道假如進來會有什么樣的表現。
TCL手機2007年全球銷售大約為1100萬臺,其中90%為阿爾卡特低端機的出口;在國內市場,TCL手機已經難覓蹤跡。
再看電腦業務。這個有的說,卻又不值得說。什么意思呢?TCL電腦2007年兩大主題是“出售”和“高層動蕩”,賣給別人了還有什么值得說的?而楊偉強的離職,直接加劇了TCL電腦的動蕩。
再說說白電業務。實際上,這一塊一直都是TCL的“雞肋”業務。TCL順境的時候,這一塊沒給TCL錦上添花,現在更別指望雪中送炭。
為了2007年盈利,TCL集團做了幾件事。首先是裁員,據TCL內部人士講,2006年裁員比例是30%,2007年走了不少人。并且多為高層管理者,比如易春雨、楊偉強等。
其次是暫時擱置了湯姆遜海外業務,生產基地和銷售機構基本上被雪藏了起來。
TCL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降低費用,實現盈利。這就是開源節流中的“節流”一面。
當然,人們更傾向于認為,真正給TCL2007年帶來盈利的,是三塊業務(或資產)的出售,是這三塊業務的出售,讓TCL的盈利由“—”變成了“+”。
這三塊出售分別是電腦,賣了6000多萬元;無錫低壓電器,賣了5億元人民幣,以TCL所占股份分得大約4億元人民幣;惠州一塊生產用地,賣了1.6億多元。
三項加起來,有7億多元的進帳,我不知道這 7億元多的進帳,為TCL的年報貢獻了多少盈利。但我相信,如果把這部分收入除掉,TCL的年度財報一定不是3.8億元的盈利,是不是負值不敢說。
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人傾向認為TCL的盈利,屬于非經營性盈利的原因。
實際上,即使這個盈利,也是在加大2006年虧損的基礎上才實現的,2007年已經夠干凈了。
TCL集團營業收入比我預想的低將近20億元,這說明TCL業務仍處于繼續萎縮之中。萎縮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主動收縮戰線帶來業務下降,比如主動退出歐美自有品牌市場。二是集團危機持續延伸,帶來TCL電視、手機、白電業務走低。
但是,我不認為TCL集團業務的萎縮是件壞事。在我看來,要想根治浮腫病,瘦身是必須經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