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容量與傳輸速率
HD DVD單層容量15GB、BD單層容量25GB這是大家早已熟知的規格,但實際上對于高清電影來說這兩者都顯得有些不足,雙層HD DVD30GB的容量與雙層BD 50GB的容量是目前兩者所銷售影碟的主要規格,單從容量上看,BD的優勢就已經顯而易見。同時,BD的傳輸速率是HD DVD的1.5倍,BD的整體數據流最高可以達到48Mb/s,而HD DVD則僅有30.24Mb/s,因此BD允許提供更高質量的視頻和音頻,另外交互式應用需要更高的帶寬,因為畫中畫功能需要同時播放2個視頻流。
BD50影碟在音畫質量上往往勝出同版本HD DVD,尤其是高碼率的無損音頻格式LPCM與DTS HDMA的加入,盡管實際效果可能不那么明顯,但數字上的提升還是會讓眾多影音發燒友興奮不已,憑借容量大的優勢,BD影碟加入了許多不同語言的音軌和字幕,其中有不少藍光電影包含中文字幕和音軌,對非英語國家的消費者而言更值得選擇。美國家庭影院專家組織HTSA的會員中有92%更喜歡BD,足以說明問題。
BD采用0.1mm數據層使得它可以通過多數據層實現更大容量,而東芝為了兼顧DVD而堅持的0.6mm數據層,這也正是當初BD與HD DVD談判破裂的一個主要因素,雖然東芝也于2007年8月推出3層51GB的規格,但復制成本是否上升、現有碟機能否讀取都是未知數,直到現在也只好不了了之,而BD 4層結構100GB的光盤卻早已發布。
版權保護能力
BD和HD DVD防止非法復制均采用AACS內容保護系統,BD還具備BD-ROM Mark來鑒別光盤來自哪條生產線,BD+則是BD用來防止復制的新型武器,AACS在被破解之后便無法阻止用戶隨意復制,并導致互聯網上高清影碟下載越來越多,而BD+影碟的推出,則到目前為止尚無法被完全破解,這也是像福克斯這樣的電影公司為何青睞BD的原因。當然,版權保護的松與緊,既能讓發行商安心又不至于招致消費者反感,這里面的學問不少,采用BD+保護的BD影碟現在也并不多見,但有法寶在手,BD贏得發行商的青睞自然也就導致目前的結局。
硬件成本和廠商支持度
相比BD生產線需要造價高昂全新的生產線,東芝則宣稱HD DVD生產線可以在DVD生產線上升級改造而來,這在大規模影碟生產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但財大氣粗的索尼答應給片商們3年的復制成本差額補助,而隨著PS3游戲光盤對BD復制的需求量大增,規模效應將很快縮小兩者的差距,至少到目前為止,HD DVD在這上面的優勢是根本發揮不出來了。同樣,PS3的價格越來越低,加上索尼的財力支撐,雖然代價巨大,但效果顯著。在去年底東芝將HD DVD降價到150美元甚至99美元外加贈送5張HD DVD的瘋狂價格戰,索尼也只好硬著頭皮贈送BD影碟,然而價格相對便宜的HD DVD卻依然沒有賣出多少,相反PS3的銷量卻日漸提升,也許華納也看透了,價格便宜并不能對消費者產生太大影響。
相關產品的豐富程度往往影響消費者的信心,由于索尼在beta與VHS爭戰之時就因為缺少硬件廠商支持而敗下陣來,此番BD陣營吸取教訓,充分拉攏了消費電子廠商的加入,并不斷開拓藍光存儲的應用領域,碟機方面有先鋒、松下、三星包括索尼自己推出,光盤驅動器產品則更顯豐富,先鋒、松下、LG、IODATA、華碩、明基等都有BD產品推出,價格也越來越低,刻錄盤片在臺系廠商的支持下也降入5美元區間,相比之下HD DVD的相關產品就顯得單調許多,基本上是東芝一家在苦苦支撐,結果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