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子企業基本是靠來料加工起家的,由于來料加工不需要很高的技術和技能,并且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非常便宜,這些條件正好適合中國今天的國情,因此,20多年來中國的電子工業從無到有,發展速度極快。但是由于國人20多年來對來料加工過分于依戀,就像養在籠中的老虎一樣,從小養尊處優,一旦回歸自然再也無法生存了。
來料加工大部分都是只做產品加工最后的幾道工序,技術完全控制在上游公司手中,并且基本上都是外國人的手里。雖然我們經過20多年的努力,產品開發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別人提高得比我們更快,我們現在使用的工具基本是別人的,儀器、儀表是別人的,CAD工具與軟件是別人的,產品標準也是別人的,我們一直還是在靠施舍過日子。包括我們現在生產的電視機、DVD、PC機、手機等產品,基本上還是屬于來料加工的性質。因為,這些產品所使用的IC不是我們設計和生產的,底層軟件和操作系統也不是我們的,我們搞的所謂技術開發就是拿別人的IC技術說明書,用別人配好的CAD工具和軟件,進行電路連接和組裝。這種技術開發工作,只要能看得懂IC技術說明書和CAD軟件使用說明書的人都能代勞。
就算是目前國人認為是技術頂端的IC設計技術,現在,在國外連醫生也可以改行來應聘,而在中國,能搞IC設計的全部都是高級IC技術人才,可見我們對IC設計技術還是被看成高深莫測。實際上,當IC設計技術能夠進入中國的時候,這種技術已經變成骨頭湯中的骨頭,是別人感到嚼起來沒味,丟了又覺得有點可惜,才送給我們的。但也不是白送,誰要是搞IC設計,需要向IC技術提供商購買一套價值上千億元的CAD軟件,或每月付幾百萬元的租金,當你學會使用鼠標器的時候,你也就學會IC設計了。原來,國人認為是技術頂端的IC設計技術,就這么簡單,只可惜,關鍵技術還是別人的啊。IC生產設備和測試設備更是貴得驚人,自己完全沒能力生產,進口價格驚人,進口全套設備超過千億元,并且平均每個1年半還要更新一大半舊設備。因此,目前90%以上的IC設計和生產技術還是掌握在別人手中,我們設計或者生產IC產品,得到回報的,還是那一點點可憐的加工費。
21世紀,世界電子技術發展飛快,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市場競爭激烈,每一種新產品剛問世沒幾年,市場就出現飽和,市場飽和后大家就開始殺價,接著就有一大批公司倒閉,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來料加工企業所面臨的困境。所以,粗制濫造,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太快也不是一件好事情,它會浪費資源。因此,一些技術先進國家現在就開始對更新換代過快的產品進行抵制。例如,從2004年8月13日起,歐盟將對我國出口的電子產品實施WEEE和ROHS指令,即:中國的家電企業向歐盟出口電子電氣產品,每件產品將被額外征收一筆回收費用,該筆費用用于歐盟做電子垃圾的回收工作,以及進入歐盟的電子電氣產品還不得含有鉛、鎘、汞、六價鉻、聚溴聯苯(PBB)、聚溴二苯醚(PBDE)等6種有害物質。
最令中國人傷透心的還是知識產權的問題。專利權是一種私有特權,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從無序競爭,到有序競爭過程的一個轉變,是人類文明活動的一種規范行為。因此,在一個沒有專利權保護的國家,經濟是不可能有序發展的,惡性競爭的結果將是造成經濟秩序全面混亂,使參加競爭的主體到最后,兩敗具傷,造成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嚴重浪費。
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產品,這是當今國際社會對各類企業經營業務的明細分工,也是中國企業準備溶入國際經濟一體化大都市,需要接受的市場準則。如果中國的企業沒有技術,就只能接受賣產品的命運,“國際加工廠”的帽子就會永遠載在中國人的頭上。
什么是標準,標準就是無數個專利堆積起來的成果;什么是技術,技術就是專利的化身;什么是產品,產品就是,既浪費自然資源,又浪費人力資源,才能生產出來的東西;什么是專利,專利是企業中一種增值最快的無形資產,是促進企業生長的維生素,是企業用來圈定市場范圍的疆繩,是外國經濟產品打開中國大門不須槍炮開路的最好武器,也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的催化劑。
中國的電子企業要想走向光明,必須先要放棄那種勞動力密集、耗費資源的來料加工產生方式,從現在起,必須重視技術創新,重視技術開發,尊重知識產權,才能逐步走出目前市場混亂,惡性競爭的困境。另外,政府也要不斷規范市場競爭規則,我國的電子工業才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實現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