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電技術的帶動下,中國的電子工業在其它方面也開始高速發展,90年以后中國的通信、計算機產業每年都成倍地增長。1998年我國實現電子工業總產值4800億元,是1979年的59倍,平均年遞增23.9%,占全國工業總產值比重從1.4%上升為6.5%;1998年實現利稅總額230億元,是1979年的66.6倍,平均年遞增24.8%。2006年中國電子工業總產值達到歷史高峰,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75萬億元,正好是1998年的十倍,按產值規模現在已躍居世界第4位,成為電子工業大國之一。
電子產品的品種增加,質量不斷提高,一些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據統計,當前生產的20種主要電子產品有13種是新增產品。當時消費類產品主要是收音機,現在彩電、VCD、DVD、組合音響、PC電腦、手機、機頂盒、冰箱、空調等各類家電產品琳瑯滿目,音響、電話機、手機、彩電、VCD、DVD、機頂盒、冰箱、空調等產品的產量達到世界第一位。城市彩電普及率已達100.8%,農村電視機普及率達91.7%,其中彩電普及率達27.2%。程控交換機、高檔微機、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等投資類和基礎類電子產品的研制生產,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和水平。主要電子產品達到國際標準,質量和性能價格比可與國外同類產品媲美。為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提供裝備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電子產品出口發展迅猛,電子工業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業之一。1980年電子產品出口額只有1000萬美元,僅占全國出口總額的0.036%,預計1998年出口額可達到300億美元,增長3000倍,約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5%,電子產品已經成為拉動我國出口增長的支柱產品。
1999年正好是我國引進彩電技術20周年,我國彩電總產量達到3700萬臺,基本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還可以部分出口,從此完全甩開了中國彩電依靠進口的歷史。2004年我國彩電總產量達到6800萬臺,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彩電出口大國。除了彩電產品以外,DVD、PC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也在同步增長,其中以收機的增長速度最快,2004年我國手機產量為1.7億臺,PC電腦產量為4800萬臺,DVD產量為5600萬臺。2006年中國的電視機總產量已經達到8376萬臺,電腦顯示器達到9000多萬臺,手機98000萬部,這些產品40%以上是出口。現在的中國已經由20年前的電子產品進口大國,一躍成為電子產品出口大國。
正當我們為今天中國電子工業取得的輝煌成績或數字驚嘆的時候,我們也在開始嘆息——將來的世界能容得下中國嗎?
20多年來,中國電子產品的產量,每年都以20%的增長速度在增長,現在中國的彩電、DVD、冰箱、空調等產品的年生產能力已經超過1億臺,手機的年生產能力超過5億臺,集成電路的增長速度更驚人,2000年以來每年增長50%,試想5年以后或10年以后中國將變成什么樣子,地球不會爆炸嗎?
實際上1999年當中國彩電開始出現市場飽和的時候,國內彩電企業大打價格戰,互相殘殺的時代就開始了,彩電企業由原來的147家一下子就減少到十幾家;手機企業爭斗更加激烈,全國十幾家手機企業剛起航不到5年,就有一半開始觸礁翻船,剩下一半也是遍體鱗傷;去年國內有100多家DVD生產企業倒閉,其它PC電腦、機頂盒、冰箱、空調等產生企業也難以繼日。中國的電子企業還能繼續發展嗎?來料加工這種技能還能繼續發揚光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