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HDDVD的步步進逼,2005年CES上,原索尼總裁中缽良治曾表示,希望兩大格式一統。戲劇化的是,兩年后情勢大逆轉,HDDVD陣營全面倒戈,東芝的退出令業界意外。此前,在涉及未來彩電顯示技術的問題上,相比索尼豪賭OLED、夏普豪賭液晶,東芝押注的SED最后也宣告失敗。如今輸掉標準的東芝,在輸掉數百億日元的同時,更應該反思自己對消費電子發展趨勢的判斷力及產品的營銷力。
說到東芝,絕大多數人到中年的中國人都會哼唱那句著名的廣告歌“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讓東芝在中國消費電子領域擁有自己的陣地。但隨著韓國品牌和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新時代的東芝”在品牌拉動上逐漸削弱,隨著其手機敗走中國市場、筆記本電腦頹勢不斷、平板電視難入主流陣營,東芝在消費電子領域疲態漸現。而此次輸于藍光標準,無疑更是雪上加霜。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這是商業運行幾百年來的經典總結,也可見“標準”的力量,而東芝接連在SED、HDDVD上敗退,若仍舊對未來技術發展缺乏把握,在消費電子行業的地位將進一步弱化。
HDDVD相比BD,其低廉的價格曾讓陣營頗為看好,最終的失敗并不能簡單歸納為東芝眼光不準,東芝更應該反省的是自己營銷力的削弱。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芝和索尼也曾有過激烈的格式之爭。當時東芝支持的VHS和索尼支持的Betamax為錄像格式爭得不可開交。最終,VHS贏得了70%的市場份額,一舉打敗Betamax標準。東芝當時之所以贏,是因為VHS設備越來越普及,生產成本日益低廉。此前,HDDVD也曾在北美等市場進行過大規模降價,試圖再次通過占據市場贏得標準之爭,但最終宣告失敗,讓人不得不聯想到東芝在消費電子領域營銷力的削弱。近10年來,隨著日系家電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群體弱勢表現,東芝已經逐漸退出舞臺中央。
在BD陣營大獲全勝后,有東芝內部人士稱,這一失敗對東芝并非完全是壞事。“營銷是東芝的軟肋,東芝從HDDVD中汲取了很多教訓,強化營銷將是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早在去年年中,東芝中國總代表田中孝明反思中國策略時也表示,“當初更應該離客戶近一點”。反思能否付諸行動,決定了東芝的消費電子能否再次成為主流,也是不斷遭遇標準挫折的東芝是否能重回聚光燈下起舞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