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公司是當今的網絡巨頭?谷歌、英特爾、思科、超微、北電網絡、蘋果、微軟、Salesforce、IBM……在這一串長長的名單中竟然很難找到一家屬于“東方”世界的公司。哪怕是日本這樣的電子強國也已經在網絡時代“名落孫山”。
想象一下:6年前(2002年)谷歌不過是一家蝸居于美國的一家不足150人的公司。而今天,谷歌能夠一口氣采購下16顆通信衛星,并打著“共產主義”的旗號,號稱要為南半球的30億人口提供便捷的互聯網接入服務。
來自信息領域的革命正在將世界的話語權再次推落西方。類似的情形150年前已經發生過,只不過那個時侯它們依仗堅船利炮,而現在它們依靠網絡世界的信息控制——這種方式顯得文明了很多。
正是因為危機來的“文明了很多”,所以更多的人愿意欣然接受。日本等東亞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液晶顯示產品產地。——不是說歐洲或者美國沒有這項技術,而是在于它們實在是認為這項技術與控制世界沒有關系——然而,奇怪的問題是,當人們用著日本的夏普或者索尼牌液晶產品的同時,卻要依靠來自美國的“網絡”巨頭實現更多的內容服務。
廉價的液晶電視越多、廉價的電腦越多,那么能夠接收到西方世界的信息的東方人和南半球人就越多。而這些東西恰恰是東方國家為了追趕西方而努力創造并生產出來的。并且,東方人越是努力將產品造的廉價、造的更具競爭力,那么就越是擁有更多的東方人進入西方世界所主導的網絡信息時代。
這是一種無奈的現實。索尼的液晶電視、手機、電腦,只不過是為西方網絡世界服務的“工具”罷了。這些終端產品只是整個網絡世界最末端的枝節性的東西。甚至即便是這些東西,也要依靠西方提供的“標準”來制造。——更為可笑的是,別人強迫你用它們的標準,你還得自愿給人家上交稱為專利費的“保護費”。
西方的大佬都很有錢。在傳統的電子廠商蘋果和諾基亞宣布轉型網絡公司之后,網絡世界的領袖谷歌更是擺出了“富則兼濟天下”的姿態,來構筑自身的“網絡”價值體系。——他居然要推出GPhone手機,來過一把“消費電子癮”。
上文已經說過過了,谷歌很喜歡“共產主義”,因此它也不準備在手機上賺什么錢。谷歌所做的是為世界免費開發一款手機操作系統,然后將應用權和代碼完全公開,供全世界人民免費使用。這就是“Android”項目。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谷歌開源操作系統也會有些附帶的福利要求:要應用者捆綁一點谷歌的網絡服務,例如:包括Gmail、GoogleMaps、YouTube、Google日歷和GoogleTalk,并且內置了Webkit瀏覽器。而且這些內嵌的谷歌服務目前也基本上是免費的。這樣在終端廠商,特別是沒有實力自己研發操作系統的企業來看,豈不是撿了大便宜?
但是,世界沒有表面看到的那么簡單。谷歌絕對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Android”操作系統背后大有“錢”圖。一旦網絡手機,或者說是手機上網普及了,谷歌靠什么維持它現在的全球互聯網領袖位置呢?就靠這個小小的開源操作系統。——表面看是開源項目,免除了眾多的研發成本,企業可以以簡單的拿來主義創造更好的產品。但實際上是恐怖的“綁架”,不僅將那些企業,甚至是將未來的手機網民都已經綁架在了谷歌的網絡戰車上。
與谷歌做著類似事情的還有諾基亞、蘋果的“3G手機”以及“手機操作系統”;微軟、IBM的云計算平臺,以及在背后支持它們的美國強大的芯片產業。而能夠將這些巨頭紛紛引導到這樣一個主題下的關鍵詞,其實并不神秘:它就是今天每個人都熟悉的“網絡”——而恰恰是每個人都熟悉,甚至已經有了一些依賴,這個關鍵詞才這么強大。
對于東方世界,無論是中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臺灣地區,那些世界工廠,或者輸出IQ的國家,哪怕它們現在手里面已經有了一點點的專利技術,自己的IP,但是就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面對西方世界的“網”它們還是很難有還手之力。
不過,我們可喜的看到,東方世界已經意識到了這種危機的存在。韓國與中國在TD-SCDMA無線通訊網絡上的合作,以及中日韓三國在4G通訊標準上的溝通就體現了這一點。但是,對于東方的終端企業,哪怕是索尼這樣的品牌,我們的東方世界的政府也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為他們在網絡時代的轉型做出必要的支持。既然是后起者,也許在網絡時代,一段近似于創業的路程是難以避免的。
雖然索尼已經落后于諾基亞向互聯網轉型,但是他已經不想再晚上一秒鐘:對于東方世界的終端企業,時間已經不多了。
諾基亞的先知先覺由來已久。2000年,諾基亞推出了一個供用戶下載小段音樂鈴聲的網站。這是諾基亞認識到在終端產品銷售的時候能夠銷售內容的重要性。而到了2007年8月,諾基亞推出了一個名為Ovi的互聯網服務品牌,用來為諾基亞的手機用戶提供音樂、圖片、地圖及其他內容的服務。此后,諾基亞在07年10月1日,又以81億美元收購美國數字地圖供應商Navteq,這是諾基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收購交易之一。此時諾基亞已經深刻的認識到賣服務比賣產品更賺錢,或者說諾基亞已經開始一場由終端制造商向互聯網公司轉型的深刻蛻變。
與西方世界相比,東方世界的制造商可以用來向互聯網轉型的產品并不多。真正能夠擁有話語權的產品線也就是“液晶電視”了。而彩電業務正是索尼最著名的業務。與索尼情形類似的企業還包括三星和松下。——可想而知,如果東方世界真的要從終端企業中誕生一個互聯網巨頭,液晶或者等離子電視是最可能的;索尼、三星、松下是最可能的。
索尼公司于08年從9月17日下午15點開始推出一款適用于其BRAVIA液晶電視的個人互聯網SDK軟件開發工具,通過這種SDK開發工具可以設計出相應的軟件模塊,可以在播放電視節目的同時,在電視的右側瀏覽互聯網上的最新信息。這也是家電企業首次在家電產品上嘗試基于網絡和計算的公眾化的新功能擴展服務。
據稱,索尼為相關公司提供的軟件開發工具(SDK)已經為BRAVIA電視提供了幾十種以上的應用軟件。該款SDK工具基于javascript和XML技術,提供了開發應用軟件仿真器,提供了開發向導、規格說明書以及相關的應用軟件樣品,并支持Windows XP/Vista系統,能夠很好的適應現在大多數程序員面向對象的開發習慣。javascript和XML技術也是目前最成熟的網絡應用技術之一。
將家電產品引入到網路之中是IT界數十年來一直存在的夢想。而基于城市有線電視或者衛星電視系統的電視終端具有著如同諾基亞手機一樣的特質:它本身就是基于網絡獲取數據信息的,那么在網絡普及化的大潮中,電視和手機一樣成為個人PC的替代和補充網絡應用終端就沒有什么難度。
更為令人驚喜的是,如果手機能夠很好的承擔移動的網絡終端的功能,那么家里面再擺上一臺臺式電腦就會顯得很多余。不如就讓我們的電視機來補充手機的網絡應用功能的不足,成為家里面的網絡終端吧!
基于這樣的設想,電視首先就必須面對與手機在網絡時代所要面對的一致的一個難題:應用的有限性。解決這一問題,無論是諾基亞、谷歌還是蘋果均提出了“公眾化”開發的方針。索尼推出的個人SDK工具則可以看成是這種趨勢在家電領域的一個代表。
對于此次公開的SDK開發活動,索尼也給出了必要的獎勵:BRAVIA KDL-40F1液晶電視和BDZ-T55藍光錄像機。單從獎品來講,索尼似乎要比谷歌2007年11月13日向全球程序員發出的Android開發者大賽的1000萬美元總獎金要吝嗇一些。不過,作為一個嶄新的開始索尼依然令我們看到了東方世界電子制造企業向互聯網公司轉型的一種意識。
關于索尼此次活動的信息是如此之少。但是筆者個人并不認為這是一次“很意外”的嘗試,而更愿意相信這是一次“很計劃性”的嘗試。目前索尼已經在液晶電視中開始提供yahoo的天氣預報和匯率信息、拍賣信息、圖像檢索等應用。(yahoo在日本互聯網市場是重要的內容提供商)。松下等也在今年秋季的平板新產品中開始提供谷歌的“youtube”視頻服務。
無論是日本、韓國或者是中國,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很強大的制造力量,但是我們的確還需要駕馭整個行業,尤其是以十年為期限的提前把握某個行業的能力。網絡時代的消費電子世界,將被內容創造、平臺提供以及終端產品三個環節所影響。其中真正是電子產品的只有“終端”這一個環節,而最能賺錢、持續吸引人氣的則是“平臺”。
從面向商業的云計算,到面向個人的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西方世界爭奪的焦點。在這場開始告別制造和終端主導時代的網絡混戰中東方世界似乎已經在起步階段落后了很多。
與業界朋友聊天,經常提到的概念就是三網融合(現在甚至有人在提四網融合的概念),即3C融合、有線電視、互聯網和通訊網的融合;但是很少有人能深刻的分析三網融合的基礎。這一點,筆者竊以為,才是三網融合的關鍵。
那么在筆者心目中三網合一的基礎是什么呢?相對于硬件技術的成熟,似乎“應用”模式更加重要。如果融合了也沒有新的應用、創造不了新的價值,卻要消費者購買嶄新的產品,那豈不成了搶劫了嗎?而決定著應用模式的關鍵恰恰就是“平臺提供”這個環節:內容創造并不復雜,互聯網的今天,每一個上網者都是內容的創造者;終端產品更是早已經擺在了柜臺上,等著您去購買呢!
以三網融合的前景來看,電視很可能是有線電視這個環節進行三網融合必須被革命化變革的產品。這些變革不僅是必須基于現有的技術條件,更是必須符合應用“平臺”的標準的變革:谷歌的開源手機操作系統就是這樣的一個平臺;索尼推出液晶電視的個人SDK則是希望借助于更多的消費者參與來提升自身平臺的“可用性”。
三網融合條件下液晶電視究竟會有哪些改變呢?硬件上無疑主要將是計算能力和通訊能力的增強以及輸入設備的標準化:這些方面今天已經具有成熟的技術。而在應用模式的探索上,則我們還需要走更長的路。誰能在應用模式上殺出重圍,甚至制定了行業標準,誰就將是網絡時代下的彩電產業的新王者;誰就也會是東方世界電子終端產品產業成功向互聯網企業轉型的新王者;誰就會是東方世界的諾基亞、蘋果或者是谷歌。
——談索尼和索尼的個人SDK,以及液晶電視和網絡的關系的意義也就在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