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概念對普通人來說容易模糊,其實,類比一下,藍光還沒有納米那么復雜,納米不僅是計量單位,而且物質到了納米結構的時候,屬性會完全發生改變,納米材質的產品,往往會產生很多新的屬性,如果能接受納米產品,那么藍光就更容易了解了。其實,藍光自身是為提高數據存儲一類的技術,藍光衍生出的產品,自然就是與存儲數據(盤片)和讀取數據(驅動器)、存儲內容(電影公司、視頻格式、游戲)相關聯了。下面我們就逐一概述:
輕松回顧藍光技術發展歷程:
藍光的發展從1998年開始,當時,飛利浦與索尼公司率先發表了下一代光盤的技術論文,并著手開發單面單層實現23GB~25GB的技術方案,給業界帶來了一個不小的驚喜。之后,2002年2月19日,以索尼、飛利浦、松下為核心,聯合日立、先鋒、三星、LG、夏普和湯姆遜共同發布了0.9版的Blu-rayDisc(簡稱BD)技術標準。Blu-ray是BlueRay(藍光)的意思,因此2月19日也正式表明下一代DVD候選人“藍光盤”的誕生。BD集團隨后在2002年6月14日向外正式發售BD規范1.0版,一共3冊共5000美元,至此標志著BD的設計已經完全確立下來了。
2003年,藍光激光頭達到投產水平,2006年藍光驅動器產品才在市面有出現。2006CES成為了先鋒電子和東芝的舞臺,先鋒電子展示了旗下藍光光盤驅動器之一,型號為BDP-HD1。而2006年6月,PC光存儲領域,明基BenQ在鱷魚家族八周年之際,推出了BW1000(內置型)和EW100G(外置型)藍光驅動器。至此藍光產品從模糊的概念到觸手可及的實物,可以說,2006年,是真正意義上的“藍光元年”。
競爭對手HD-DVD的影子在藍光的登機歷程中,“大打出手”的次數不少,從上游好萊塢電影巨頭片源的爭取,再到游戲業的游說。直至2008年2月16日,日本NHK電視臺報道的頭條新聞,里面放出了令人震驚的消息:東芝宣布放棄HD-DVD格式。新聞節目中稱,東芝在這次“次世代DVD規格戰爭”中宣告徹底失敗,損失高達數百億日元。與此同時,路透社東京分社也刊發了“東芝放棄HD-DVD,終結格式戰爭”的消息。至此,藍光未來的發展道路一片坦蕩,電影片源商、游戲業、光存儲制造商開始因為藍光“相擁而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