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技術復興時代的來臨?其實,像以往那樣,因為某項技術而改變命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今天的技術創新,必須配合業務創新,以及營銷創新,否則再好的技術也不會得到生存空間。而所謂技術的復興,只是在業務驅動的環境下,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可供選擇的技術通道。發現技術的生存之道,尋找技術更好地適應或推動業務發展的機會,就是本屆展會最重要的意義。
亮點1 LTE獨領風騷
LTE無疑是本次展會技術領域最大的明星。所有主流設備廠商或展出LTE樣機,或現場演示網絡效果,3.9G技術商用似乎已在眼前。
幾乎同時,諾西宣布其LTE基站Flexi向歐洲供貨;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則展出了FDDLTE的RRU設備;UT斯達康推出了1.9Ghz的類LTE技術——XGP,可以在20MHz帶寬下達到100Mbps速率;中興通訊計劃在年底之前推出FDDLTE預商用系統……
不只是FDDLTE,在中國移動的大力支持下,TDDLTE的突飛猛進也讓人咋舌:大唐移動推出的原理樣機傳輸速率已經達到上行100Mbps、下行50Mbps。中國移動對LTE的急迫心情加速了整個產業的成熟進度,“在3G階段,TD與其他兩種技術相比并無優勢,而且還要受制于運營經驗和終端的短缺。但是在LTE領域,目前來看TD與其他技術的起點基本一致,如果發展得當,很有可能成為中國移動的殺手锏。”一位廠商展臺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TD-LTE領域,運營商還會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以往在TD領域都選擇與國內廠商合作的國外設備巨頭們似乎也看準了TD-LTE的機會,從研發開始步步緊追,目前阿爾卡特朗訊已經推出了自行研發的TDDLTE基帶板卡。可以預計,TD-LTE的產業鏈將會更加豐富、完善。
亮點2 HSPA踏過商用門檻
截至2007年6月份,全球一共發放了217張3G許可證,其中有171張WCDMA商用網,而HSDPA商用網也達到了128張。隨著HSDPA在全球商用的興起,HSUPA和HSPA+成為設備廠商演示的重點。
大唐、中興、華為、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等通信巨頭均展示了支持HSPDA/HSUPA的產品或解決方案。愛立信在現場演示了中國首次速度高達42Mbps的端到端HSPA演進技術,吸引了眾多觀眾;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現場演示了HSPA技術,實現下行7.2Mbps和上行2Mbps數據傳輸;大唐則率先推出了TD增強業務,HSDPA速率達到2.8Mbps,支持包括高速下載、1080P全高清視頻在線播放等業務。
隨著TDHSPA技術的成熟,更多移動業務將承載其上,成為中國移動又一個殺手锏。
亮點3 EPON/GPON有了接班人
就像打擂一樣,華為、中興、烽火等廠商競相宣布推出10G GPON和10G EPON產品,阿朗、愛立信等國外廠商也表示他們已經推出了10G GPON的樣機,并會加快研發和標準制定速度。
10G GPON和10G EPON被認為是下一代寬帶接入網技術。與現有的GPON相比,下一代接入網應具備更快、更多、更廣的特點。其下行鏈路至少達到10G bps,支持的用戶端設備(ONU/ONT)數量遠高于GPON支持的32個或64個,物理傳輸距離也遠大于20公里。
10G bps技術在中長途傳輸網絡中已逐漸成熟,其經濟性和高效性決定了10G bps相關技術將延伸到10G GPON下行鏈路。但面對10G bps突發模式接收機等技術難題,如何實現經濟可靠的10G bps的上行鏈路速率還有待探討。
目前,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已經制定了EPON技術規范,中國電信還完成了28個省市的EPON采購,將FTTB引入商用。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張成良表示,目前中國電信正在研究寬帶接入網的下一步演進方向,期待其標準的成熟和設備成本的進一步下降。
亮點4 “大承載網”初具規模
光通信技術和IP技術高速發展,PTN、大容量波分、軟交換、IMS等交換技術的出現使得ALL over IP成為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傳送網和IP網絡之間的界限日漸消失,通過傳送網疊加IP網的形式,形成更高層面上的大承載網成為一種趨勢。
大承載網的概念不僅包括了傳統的WDM、IP等技術,隨著城域網在運營商業務開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PTN、OTN等融合的承載理念也越來越流行。最理想的光傳送網方案應該是智能的IP層直接架構在智能的光層之上,通過統一的控制平面在所有層面上實現最高效率的光纖帶寬資源調度。但其技術的成熟還有待時日,因此更重要的是向它邁進的過程,即如何規劃傳送網的優化演進方案。目前被業內認為最合適的策略是IP網與傳送網同步地發展并逐漸融合,引入針對分組傳送而優化的網絡層面PTN來降低網絡的整體CAPEX+OPEX成本。
“PTN的應用場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代替SDH,二是承載對QoS要求高的業務,三是移動回傳。”UT高級副總裁盛艷亞表示。隨著IP在固網和移動領域應用越來越多,PTN的應用也將迎來暴發期。
無論在接入、承載,還是傳輸領域,運營商網絡技術革新的號角已經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