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板電視市場,液晶和等離子孰優孰劣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雙方的擁躉都各持一詞,互不相讓。但從在國內市場的實際競爭以及技術本身的表現效果方面來說,液晶與等離子各具優勢。特別是隨著日立、松下等等離子龍頭企業對于國內市場的投入加大,以及長虹、海信等國內企業對等離子電視的研發加強推廣,國內的消費者更加認可了等離子產品。市場調查公司iSuppli 表示,今年全球等離子的收入預期將從去年的77億美元增長11.8%達到86億美元,由于增加了50英寸和更大尺寸的 產品,明年的收入將增長18.5%達到102億美元。
事實上,相對于液晶電視,等離子確實也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比如隨著主流尺寸的增大,等離子電視的靜態清晰度指標逐步得到提升,全高清產品在市面上早已經是屢見不鮮。而液晶電視的“拖尾”痼疾仍然是久病難醫,這讓動態表現本就有著天生優勢的等離子電視顯得更加突出。而另一項變化則是在環保理念的推動下,平板電視對健康的影響受到消費者空前的關注,在這一潮流推動下,只有三成消費者對平板電視亮度持“越亮越好”的態度,而近七成消費者的觀點是“亮度柔和適中”,液晶電視廠商長期過分追求的高亮度指標反而引發消費者的意見反彈。
此外,盡管傳統意義上的42英寸是液晶與等離子分水嶺概念已經隨著液晶電視的越做越大而逐漸淡化,但等離子電視在更大尺寸上仍然占有優勢也是很多行內人士的共識,而近年來消費者對于大屏幕電視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讓這一優勢顯得尤為可貴。購買需求方面,消費者調研數據顯示,預期購買平板電視的城市消費者家庭選擇40英寸以上大尺寸平板電視的比重達到38%,大尺寸已經成為國內平板電視消費主旋律。與此相反,在42英寸一下這一液晶電視具有傳統優勢的領域,等離子也開始逐步蠶食,眾多廠商不約而同的推出了37、32英寸的小尺寸產品,并且在短短一兩年間迅速占領了相當的市場份額。
那么這兩類產品究竟孰優孰劣呢?還是讓事實說話吧。為了公平起見,筆者用相同品牌型號的DVD碟機連接了市面上主流的42/40英寸外資品牌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各一臺,同時播放了藍光轉制版的《變形金剛》作為測試片源。首先,之所以選擇42/40英寸這一尺寸,主要是其較為中庸,在液晶和等離子中都算是主流尺寸,比較容易得出客觀結果。其次需要解釋的是,之所以選擇《變形金剛》作為測試片源,主要是考慮到其無論在色彩還是激烈的動態畫面表現方面都合乎于電視測試的需要,尤其是結尾處將近二十多分鐘的激戰場面堪稱影史上最大規模、最富創意、最具爆發力的戰爭場面,對一款平板電視的動態能力的考驗也可想而知。另外,目前國內的藍光碟機普及率還十分低下,DVD仍是家庭影音的主要節目源,藍光轉制版本又是其中目前市面上比較容易買到的較高畫質版本,因而這也使測試結果更加具有廣泛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