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觀看比賽,無疑將對眼睛產生影響。眼睛的健康問題又再次讓平板電視的“亮度之爭”浮出水面。
液晶電視比等離子更亮一直被看作是其競爭優勢。但高亮度又是一把“雙刃劍”,過高的電視亮度對視力損傷更大。去年4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家電課題組、中國電子商會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一份《2005-2007年中國消費者平板電視使用評價報告》,宣稱經過嚴謹科學測試發現,等離子比液晶電視更有利于保護人眼健康。消費者長時間觀看液晶后感覺眼睛不適者比重為8.2%,而等離子相應比例為4.2%。這份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選購判斷,等離子陣營隨即喊出“等離子電視自發光,有利眼健康”的口號,搶走不少分數。
在即將開始的奧運營銷浪潮中,如何應對等離子在“動態清晰度”和“視覺舒適度”兩大挑戰,也許將成為液晶陣營最頭痛的課題。
2008產業鏈預測
缺貨或漲價 產業鏈將更加合理
在2007年的上半年,不斷傳出某某廠商將放棄等離子轉產液晶的消息。然而到了下半年,風向卻開始發生變化。不斷有廠商明確表示,由于液晶上游面板價格的不斷上漲,將選擇轉產等離子產品。
奧維營銷咨詢公司總經理喻亮星認為,大屏幕等離子電視比重穩步回升,加上液晶面板供應短缺,都將迫使國內彩電廠家開始重新布局等離子電視市場。事實上,面對液晶和等離子的攻守易勢,更多的國內整機廠商正在嘗試在兩派陣營之間維持微妙的平衡。繼傳統等離子強勢企業長虹、海信之后,海爾、創維、康佳等歷來偏重發展液晶的整機廠商也在2007年第三季度分別推出了32英寸等離子產品。國內主要液晶面板供應商LG電子(南京)等離子有限公司證實,海爾、創維、康佳等國內廠商均在加大32英寸等離子屏的采購力度,且有繼續布局42英寸乃至50英寸等離子市場的意向。
平板電視產業整體盈利狀況不佳,是不爭的事實。由于2005年和2006年國內整機廠商一致押寶液晶,使得這一領域的競爭更為激烈,利潤更為微薄,且給了上游面板廠商更多限產提價的機會。相較而言,坐了兩年“冷板凳”的等離子卻得到了平穩、均衡發展的環境。
2007年,相對于液晶上游面板一片“漲聲”,等離子上游的利好消息卻不斷。長虹等離子屏生產線于4月開工,計劃形成年產600萬片生產能力,進入世界等離子屏生產四強行列;5月底,松下和長虹在供銷合作、技術合作、市場流通三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成為等離子行業內產業鏈深度合作的開端;11月,熊貓電子50英寸等離子面板產業化項目被正式列入“國家2007年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產業化專項”,獲國家發改委2000萬元資金支持。上述變化,多少有些戲劇性。
上游產業鏈的開放進程,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下游的成本。從目前獲知的消息看,液晶上游面板供貨緊張的態勢短時間難以緩解,“至少還需要12~18個月的時間”。缺貨或者漲價,都將迫使更多整機廠商轉投等離子陣營,用市場壓力來制衡上游廠商,要求更為合理的產業鏈利益分配結構。
其實,就消費者而言,這些問題似乎太過遙遠。但記者想要提醒的是,終端消費絕不是憑空而起,合理的消費方向往往會帶來合理的價格、服務。
本版采寫 記者 鄧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