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國美以36億元收購大中電器之事落槌之后,國內家電連鎖零售業終于出現了“國美與蘇寧雙寡頭競爭”的市場格局。對于面臨著行業產品更新換代和上游資源嚴重匱乏的中國彩電品牌來說,大中城市的雙寡頭競爭顯然又是沉重一擊。
無奈的廈華
去年5月份新上任的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600870.SH,下稱“廈華”)董事長王炎元不久前在北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的直言,家電大連鎖里哪個彩電廠家的銷售量比例越高,哪個彩電廠家的銷售渠道費用就越高,而這已經成為廈華業績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
繼2006年巨虧5.23億元之后,廈華去年10月30日發布的第三季度報告還稱1~9月虧損2.16億元,并同時發布“2007年業績預虧公告”。
為了不讓這種情況繼續惡化,王炎元上任之后,正在三、四級市場大力開拓其他銷售渠道。廈華內部人士還向記者透露,家電連鎖賣場占廈華彩電的銷售量比例由之前的四成多已經壓縮至目前的三成多。
目前國內彩電業的競爭主戰場,已經由之前多年的CRT(顯像管)領域轉變為平板電視領域。但是,對于沒有上游面板生產能力的國產彩電品牌來說,產品毛利率本已低得可憐,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大賣場對彩電廠家銷售利潤的層層盤剝,更讓某些彩電企業出現了嚴重業績虧損。
正因為如此,除了廈華以外,國內不少彩電品牌目前已經正在有意壓縮在家電連鎖渠道中的銷售比例,期望以此降低企業的營銷費用,減少虧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