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暑期,商品戰、價格戰又一次上演,為了迎接手機3G時代的到來,國美、蘇寧等一些大型家電賣場開展了2G手機的促銷活動,各大品牌的多款2G手機銷售價都有大幅度下跌,最大降幅能達到六、七百元,可是記者發現,這些手機上的商品標簽卻是明碼不實價。
“我正考慮是否要在網上購買,或者干脆就買水貨。”侯先生非常無奈地告訴記者。
8月13日晨,最近準備要給自己換個新手機的侯先生聽到了國美蘇寧等賣場手機促銷的消息,此前他一直在為購買哪個版本、買行貨還是買水貨手機猶豫不決,但聽到心儀的手機諾基亞N73降幅近六百元時,他決定去看個究竟。然而到了賣場,情況卻并不像他所想像的那樣。
“原價3680元的N73,現在只售3000元。”國美的工作人員熱情地向侯先生介紹手機報價。
“當時聽到這個報價,覺得非常可笑。這樣的價格還叫促銷嗎?只不過打著促銷的噱頭,還是按原價賣罷了。”侯先生表示,如果是這個價錢的話,在其它的手機專賣店里,如迪信通、中復電訊等都能買到這款手機,如果在網上購買的話會更便宜。
侯先生說自己買手機,為了心里覺得踏實,還是希望到大的品牌賣場購買行貨,“畢竟消費者還是相信大企業、大品牌”。不過,看得出,這一趟國美之行并沒有讓他滿意。
“這款手機就應該是這個價錢!”侯先生認為如果真是搞促銷,那就應該讓消費者看到實惠,而不是把原價提高后再按實際價格來賣。“店大欺客!”侯先生表示既然國美明碼不實價,那自己會選擇去別處購買手機。
記者隨即來到國美馬甸橋店,希望就明碼不實價的問題得到店家的一些說法。
該店當天一樓值班經理告訴記者,價錢是賣場根據成本、市場浮動統一制定的。此次國美一些賣場推出的降價活動也是與廠家聯合,才做出了如此大規模的讓利活動。
當記者提出一些手機的賣價確實高出市面價格的疑問時,該經理表示并不知道別的商家是如何定價的,國美所賣的也都是行貨正品,其他商家之所以售價低廉,可能賣的并非行貨。之后他以工作很忙拒絕了記者的繼續采訪。
記者隨后撥通了諾基亞(中國)服務中心的電話,該市場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所有諾基亞的同型號產品都是以統一的價格出貨,至于賣家如何制定價格,他們無權干涉。
在國美、蘇寧、大中等大型家電賣場和其他一些中小專賣店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每種商品的標簽上明明白白的標著商品的賣價,不過當詢問價錢時,往往會聽到另外一個數字。這讓人不得不對商家的誠信產生一些懷疑。
有的消費者認為這不過是商家吸引消費者購買的一種常用手段。
侯先生說:“標價與賣價相差很多,很多消費者會認為很實惠,但實際上消費者并沒有得到什么便宜,這實際上是在欺騙消費者。”
錢女士表示她也注意到了這種現象,不過她原以為只有在一些小店里才會有明碼不實價的現象,沒想到在國美、蘇寧這樣的大賣場里也會出現此現象。
“雖然是按照相對合理的價格賣給消費者,但是這樣的標價難免會在心理上給人一種誤導和心理錯覺。”
小到手機、電風扇、電磁爐,大到彩電、冰箱、洗衣機,不管是在國美、蘇寧等大賣場,還是在其他的中小家電專賣店,幾乎都存在這個現象。記者發現一款SONY“V”系列的液晶電視賣價與標價之間的差距竟達3000元。當記者問到為何不將當前的售價公示出來,銷售人員說標價簽上是全北京市統一制定的,至于賣價則是按照市場走,他們不能更改標簽。
這個統一制定的規矩從何而來?記者撥打了12385熱線電話,工作人員表示北京市發改委的物價部門不可能就某一商品統一標價,所謂“統一標價”應該是賣場的自定標準。然而,記者在國美的其他分店中發現,同一款商品在不同的分店中標價竟然也不一致。
在北京買房子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幾個黃金地段,如CBD、中關村、朝外,這些地方的房價遠遠高于其他地段。而商品買賣中,家電、數碼產品,甚至服裝、食品,即使是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賣場、專賣店,其價格也因不同的地段有所區別。
在王府井步行街上的一家諾基亞手機專賣店中,這里的各款手機的賣價明顯較別處高出不少。
在這里上班的王鵬告訴記者,在這里手機店享受的就是一種地緣優勢。比如在王府井、國貿這些區域,大多來消費的都是一些有錢人,或者是一些各界明星,他們不會在乎價錢上的差異,在這里消費,一是方便,二是在這里消費才能顯示身份。“我們也沒有指望賺一般消費者的錢,真正要賺的是那些大款。為什么?說白了,他們不懂行,錢好賺。”
可這種明碼不實價的商家行為對消費者卻是一種欺騙和傷害。
市場需要誠信
明碼不實價的現象存在已久,中關村在線的市場研究員余新輝對此表示:“目前,大多數購買者其實對商品沒有一個很清楚的價值概念,即便是自己所喜歡的商品,他們也很少去關心產品的各方面信息,這樣在商家那里購買時會顯得非常被動。無論是產品配置還是售價,都只能聽賣家擺布。”
余新輝研究員認為,在中國市場上,各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費者希望得到實惠的心理特點,才能通過所謂的降價、促銷等活動謀取利益。“其實同樣的貨物從進貨渠道、運輸成本等一系列問題來考慮,出現售價差異很正常,成本與出貨量是一個必然的反比關系,但是同樣的商品在大賣場中的售價反而比其他的商家要貴(除水貨外),這很難讓人理解。”
西北政法大學的賈宇教授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明碼不實價,這是一種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我國物價部門明確規定,商店、賣場、超市、專賣店等,都應該將每種商品的售價明確于標價簽上。如果有折扣或其他活動,也必須明確標示出原售價與當前售價,商家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執行。他表示,不明確標價,在銷售過程中隨意口頭報價是不尊重消費者、不尊重市場的表現。同時,他認為對于某些同種商品,如家電、數碼、服裝產品應該實行售價統一或規定浮動范圍,這樣才能更好地規范行業市場,杜絕胡亂報價的行為,消費者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