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等離子要過的第三重門是產業鏈支持。雖然等離子技術對產業鏈的要求要低于液晶技術。但是建立在巨大產能之上的完整的當地產業配套,是降低企業成本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強調產業鏈整合已經是現代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在四川,布局等離子項目沒人任何前期的產業積累,無論是上游還是下游,長虹都必須從零開始。
吸引上游企業的入住,是保持產品競爭力的一個關鍵點,但是上游企業的配套必須建立在已經成形的、穩定的大量產能之上。至少在最初的一兩年里,長虹會面臨“上游尷尬”。而布局下有產業鏈則是消耗等離子屏產能的當務之急。如果生產線不能全面開工量產穩產,勢必會增加單位產品成本。國際終端企業基本不會遠涉重洋采購長虹的等離子屏,何況這些主要生產等離子電視的廠家正是等離子屏幕的主要提供者,也是長虹的主要競爭者。另一方面,國內平板電視企業的重點全部布局在液晶電視產品上,對等離子的態度分明是:不看好,有投入,不上量。
下游終端企業倚靠國內彩電廠商的另一個問題是,它們是長虹距離最近的競爭者:既可能即便需要采購等離子屏,它們也不愿意首先考慮長虹的產品。事實上,長虹愿不愿意供應給自己終端市場最主要的競爭等離子屏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在沒有眾多終端企業支持的背景下,等離子電視很難獲得消費者的大量認可。這一不爭的事實已經牢牢的寫在了中國平板市場的歷史中。在國內平板市場,液晶嘯傲群雄的局面絕對與,國內企業偏向液晶的投入有關。液晶電視產品線的極大豐富、企業們對自己液晶產品的眾多宣傳與等離子電視產品線短,選擇余地小、市場宣傳不足的對比自然使消費者倒向液晶陣營。
目前,等離子電視在終端市場已經漸失優勢。這個時候長虹等離子在終端能取得階段性過時的首要條件就是豐富的產品線。產品線的豐富需要產能和下游廠商的支持,然而做到這兩點長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技術、市場和產業鏈是長虹豪賭等離子必須過得三關。等離子項目能否續寫長虹CRT背投的神話還有很大變數。不過,平板產業向上游的進軍是不能避免的戰略性問題,雖然各自走各自的路,但是必然是殊途同歸的結局。對于長虹,多一個等離子就多一種選擇,在平板布局落后于國際巨頭的背景下,這也不失是無奈中的一步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