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全球等離子老大松下電器承認,公司非核心業務的液晶電視交貨量今年上半年將增長67%,相比之下,等離子電視的交貨量增幅預計只有30%多一點。
雖然全球巨頭看淡等離子已經不是第一次,但這一系列的消息傳入遠在中國西南的四川長虹集團公司董事長趙勇耳中,應該是格外刺耳。畢竟此時距離長虹宣布總投資25億美元的等離子項目正式開工尚不到30天,儀式上震天的鑼鼓聲猶在耳邊。
三大理由已成過去時
巨頭們的退縮理由很明顯。
中國信息產業部近日發布的2007年中國第一季度電子信息產業主要指標完成情況的公告顯示,與LCD(液晶)電視相比,PDP(等離子)電視出現嚴重下滑,一季度產量僅有11萬臺,僅為液晶電視296.9萬臺同期產量的3%。
全球著名市場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公布的數據也顯示,繼去年第四季度40—44英寸液晶電視機在全球的銷量首次超過相同尺寸的等離子電視機后,今年第一季度,液晶在等離子退守的大屏幕市場進一步“緊逼”,預計液晶電視的全球銷量在2006—2009年間將增長近兩倍,從4600萬臺增加到1.12億臺;相比之下,等離子電視機的全球銷量至多將從2006年的930萬臺增長到2009年的1690萬臺。
今天看來,長虹豪賭等離子讓人有些想不通。該項目不僅是長虹成立49年來最大的投資,而且也是四川省目前為止金額最大的單筆項目投資,用長虹董事長趙勇的話說,“長虹集團現在所有的固定資產凈值還不及這個項目的一半”。
但與當年選擇站在等離子陣營的巨頭們一樣,等離子的迅速敗退是長虹三年前無法預知的。2004年7月,長虹換帥,趙勇履新,此后長虹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復興”計劃。當年12月底,長虹向外界公布了醞釀已久的《平板戰略白皮書》,宣布全面進軍平板領域,爭取在兩年內成為世界三大平板電視提供商之一。
據一位接近長虹的知情人回憶,2005年4月,趙勇在一次董事會上首次提出生產等離子屏的想法,但遭到其他董事的一致反對。因為當時看來,等離子已經不占優勢,在中國市場等離子和液晶的市場占有率是3:7。
但趙勇也有充分的理由。首先,相比液晶,等離子項目的投資和專利費“門檻低”,能以更少的工序、更快的時間、更低的設備投資完成同等產能產品的制造;其次,他認為在全球市場上,液晶屏由于生產廠家較多,產能過剩,因此價格不斷下降,要賺錢較難,而等離子屏由于生產企業較少,基本處于供需平衡,所以投資等離子可以脫離“價格戰”泥潭;第三,等離子屏降低成本空間大,未來競爭優勢大。
此后,趙勇力排眾議,2005年下半年開始秘密與日本先鋒公司商談合作,其后由于先鋒的要價過高,導致談判破裂。當年12月,長虹轉而與同樣有意建設等離子屏生產線的彩虹集團展開談判。2006年4月,趙勇在四川省“工業強省會議”上正式宣布確定投資方向為等離子屏。
但事實證明,對于產業趨勢的判斷是何其不易。不僅三年后等離子與液晶早從3:7變成了3:97,長虹的“大平板戰略”所期望的“在兩年內成為世界三大平板電視提供商之一”的目標看來更是希望渺然。
為解決等離子屏的專利,2006年12月長虹斥資近1億美元收購韓國歐利安公司。據稱該公司擁有等離子屏方面365項專利,其中有12項屬于基礎核心專利,長虹希望通過專利交叉許可的方式解決專利付費的問題。
但消息剛一公布,長虹的核心技術已被指落后。據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童林夙教授介紹,歐利安此前擁有一個月產能僅在2000片左右的引導線,并沒有真正的生產線,因此“并不具備生產高清面板的能力”。而歐利安至今也未公開亮明自己的技術以及真正的生產狀況。童林夙甚至認為:“歐利安給長虹提供的不是第一流的技術,可能是第二代、第三代的東西,在韓國被證明不賺錢才賣給長虹。”
對于等離子屏生產線的核心技術提供方歐利安是否具備高清生產能力,長虹的新聞發言人何克斯不愿給記者以正面回答。但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大屏幕顯示設備分會秘書長趙漢鼎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也分析說,由于日韓企業吸取了傳統CRT時代將技術轉讓給中國企業的教訓,在平板顯示時代牢牢控制著向中國彩電企業的技術輸出,所以歐利安的技術是否具有競爭優勢的確值得懷疑。
長虹在項目可行性的論證報告里,還多次引用了世界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在對等離子和液晶的投資效能比較分析后得出的“投資等離子利潤更為豐厚”的結論,但該判斷在市場競爭中同樣“失效”。從2005年到2006年短短兩年時間里,平板時代的中國彩電企業依然沉溺于CRT時代的價格戰,把等離子和液晶這兩個處于導入期的新產品迅速帶進集體虧損的泥潭。目前42寸的等離子電視價格早已經降到萬元以下,2006年整個行業的利潤只有0.7%。
而對于等離子屏成本降價空間問題,盡管從理論上說,液晶電視中液晶屏占屏模組成本的60%—70%,驅動電路等占30%—40%;而等離子電視剛好相反,等離子屏占屏模組成本的30%—40%,所以等離子屏模組成本下降空間確實較大。但目前由于等離子核心技術集中在日本、韓國幾家企業手中,技術不能在國內外企業間迅速擴散,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不密切,所以等離子成本始終居高不下,規模上也難以迅速增長。
對此,西安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科技政策研究所張勝博士指出,在整個產業的系統競爭中,配套是第一位的,成本是第二位的,“如果各大廠商繼續減緩對等離子的投入,恐怕技術上再先進,長虹想憑借一己之力就突出重圍也是不現實的”。
未來的三大壓力
但是,正如一位長虹高層所表示的,現在等離子項目對長虹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根據長虹此前公布的項目規劃,等離子模組項目計劃將分三期進行投入,項目第一期將投資6.75億美元,預計2008年中期實現量產。在一期項目建成投產后,長虹將在對關鍵制造工藝和設備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對等離子模組項目的二期、三期進行籌建,項目總投資將近25億美元。
盡管長虹方面沒有公布具體的項目成本回收預期,但其合作方彩虹公司的副總經理張少文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透露,當時項目計劃書中的預期是5.3年左右。張勝認為,以當前等離子市場的發展速度,長虹的預期并不樂觀。
雖然目前對于等離子和液晶從技術和未來市場的定局,業內專家也并沒有形成壓倒性的意見,張勝等人都表示,現在就對長虹等離子項目未來的命運做出判斷仍為時過早,但是看起來,長虹的巨額賭注實在風險太大。
對于長虹樣一向重視長遠戰略,不肯茍安的彩電企業,這樣的冒險已經不是第一次。正是當年倪潤峰的“降價牌”,讓長虹登上了“彩電大王”的寶座。這之后,長虹在市場上表現得更為游刃有余,直到在國際化的道路上遭遇“APEX”事件。
長虹的大膽個性可以說與生俱來,因為長虹身上肩負著另一個重擔,那就是長虹所在的綿陽市的經濟發展。1990年代后期,長虹銷售收入占到綿陽市級工業產值的80%,所繳稅收占市級財政的65%。長虹最紅火的年代,也正是綿陽最風光的年代,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地市州中都僅次于成都。2000年,長虹在經歷15年的高速發展后進入調整期,綿陽經濟也隨之進入長達5年的徘徊,到2004年,綿陽GDP增速排到了全省的倒數第一。
“長虹的發展可以說與綿陽息息相關,但這種‘唇齒相依’的關系使得長虹和綿陽也不得不時時刻刻面對‘唇亡齒寒’的危險。”張勝表示,因此,綿陽要繼續發展,或者說長虹要想盡快走出泥潭,就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
據上述長虹內部人士透露,雖然再次上位的趙勇深得綿陽市政府信任,但趙勇自己也應該明白,在長虹掌門人的位置上,“發展才是硬道理”,而無論是市場上的競爭對手還是自己的老板,都不可能給他太多的時間去慢慢成長。“由于在現有的產品基礎上擴產已不現實,國際化道路又遭受‘APEX’事件打擊,所以對于長虹來說,通過投資建立一個等離子上下游的配套產業基地來帶動整個綿陽市的經濟,也許不失為一個辦法。”他說。
此次投資也得到了綿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長虹等離子項目擬建初期,綿陽市政府已承諾劃撥給長虹不低于6億元凈資產的存量資產,用于支持等離子項目上馬。
在行政報批層面,據長虹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該項目的進展更是行云流水:國家、省、市政府在投融資、產業配套、土地規劃、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方面均鼎力相助;為了推進該項目,四川省成立了以省委副書記掛帥的協調小組,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相關部門特事特辦,項目核準的效率前所未有。
即使如此,一向擅長“捕捉戰機”的長虹此番要得到上天的再次垂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像中國光電協會液晶分會會長萬博全對記者指出的:“當一個產業的絕大多數制造商都將自己的利潤建立在上游制造商的降價基礎和空間上,這個產業的生存能力就很值得懷疑了。而這其中對于那些反其道而行之,單槍匹馬作戰的企業來說,恐怕更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