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是近年來最晚的一次,距元旦將近50天,同元旦、圣誕銷售旺季拉開了較大的空檔,形成了另一個銷售高潮,各大品牌再度交手。
作為液晶電視的領軍人物之一,索尼在春節期間的出擊非常主動,表現非常搶眼。索尼首先推出了T系列,雖然這個系列早在去年8月份就發布,但是遲遲沒有上市,雪藏不露就是為了在春節前這個最佳時機亮相。T系列,實際上是低端產品,32英寸的是臺灣面板,而不是三星S-PVA面板,采用廉價的圖像處理芯片,最大優勢是厚度薄,只有80毫米,可以說是最薄的液晶電視了。
與此同時,索尼降價的動作也很猛烈,包括節后,直至三月底,都保持低價的策略,低端的U系列尤其突出,32英寸最低5999元,40英寸最低8999元,比一些國貨價格都低。V系列作為索尼的中端產品,價格降幅也不小,32英寸接近9000元,40英寸在1.3萬左右,一度與三星的N7系列拉開了價格的優勢。
春節期間索尼連串的大動作,特別是低價策略的執行,使三星一度面臨被動的局面。三星一直把索尼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隨著索尼策略的奏效,三星不得不作出反應,首先在三月底推出了R8系列新品,包括32、37、40英寸三種規格,為了取得價格上的優勢,搶占更大市場份額,全部采用臺灣面板,上市之處價格定位在7999、9999和12999的較低價位上,直接挑戰索尼的T和V系列。
同時,三星也開始調整產品的價格,春節開始,三星價格普遍要高于索尼2000元左右,在三月底,三星調整了價格,F系列普遍接近或低于索尼的X系列,40F71B為18990元,N系列同索尼V系列開始接近,46N71B為18990元。
飛利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于產品布局不合理,價格偏高,業績一度不理想。9531系列采用夏普屏和逐點晶晰2代處理電路、流光溢彩2代背光系統,效果一流,但是超高價格無法獲得市場認同。春節前,推出了47PF9541和42PF9541,采用LPL面板,逐點晶晰2電路,47PF9541是飛利浦首款全高清液晶,取消了流光溢彩,價格已不到2萬元。42PF9541采用LPL屏,逐點晶晰2和流光溢彩2,屬中高端產品,價格最低已不到1.5萬元。同時,42TA1800和37TA1800成為低價主力,42英寸主要采用友達屏,37英寸全部為友達屏,靠價格取勝,前者最低8999元,后者7999元。
與此同時,性能不錯,屬中端產品的7系列也開始大幅調低價格,32PF7321最低6999元,37PF7321最低8999元,42PF7421最低1.2萬元,這在飛利浦的歷史是前所未有的,市場反響強烈,業績有所改善和提高。
液晶電視的更新周期日益縮短是公認的事實,但是日立新上市兩個月的液晶電視就停產下線,確實是史無前例的事情,可謂更新最快的液晶電視。日立9000系列液晶電視是去年底的新品,上市不久就宣布停產,并推出了9500系列,包括32LD9500/9570/9580三款,性能和功能相同,只是外觀設計不同,采用日立、東芝、松下合資的IPS阿爾法面板。
9500系列不僅更新時間快,而且價格低廉,目前已不足6000元,性價比很高。
夏普在液晶電視行業老大的地位早已不保,面臨三星、索尼的挑戰,在中國由于堅持高價路線,一度在市場上的表現不如人意。今年初以來,夏普開始啟動價格攻勢,由于8代線的投產可以保證面板的供應,高端的G7系列以價格取勝,52G7在春節前后一度和索尼的46X200A接近。37BX5最低出現了7999元的價格,成為同尺寸中的翹楚。
在調低價格的同時,為了降低成本,推出了多個低端系列產品,AK、BK系列,32PX5,42B7都是低端產品,全部采用蜂窩狀面板,定價也不高,很受市場青睞。
但是夏普在調低價位的同時,也存在蘿卜快了不洗泥的動向,亮點問題成了近期市場對夏普反映比較大的問題,有的新機亮點達幾十個,有的也有數個之多。而且夏普對亮點的定義也和信息產業部規定的標準有所不同,有的定義為欠點,不予更換,有的在2米之外看不出來也不算,而且有的規定中間3個,四周5個,總共8個之內的壞點均屬正常。這些消費者都無法接受和認同。
東芝42WL66C可算是一代名機,在一季度中以優異的性能和實惠的價格成為最值得購買的大尺寸液晶電視,目前已停產。同時也完成了新品的布局。
目前東芝產品分為三個系列,除了47WL68C外,其余產品都算不上高檔甚至中檔產品。67系列,全部為臺灣面板,泰鼎芯片,沒有HDMI接口,完全定位低端市場。
68C系列貌似中高端,實則不然。除了32和47英寸之外,37、42英寸均為臺灣面板。雖然具有100Hz系統,但是采用補丁式的50Hz倍頻方案,畫質并不算很好,價格也高。
A3000C是新上市的產品,除32英寸外,其余都是臺灣屏。這個系列是低檔系列,畫面效果不好,噪點大,邊緣不夠平滑,上市開始定價就不高。東芝低檔產品的不斷上市,為東芝進一步依靠價格搶奪份額提供了一個物質基礎。
同外資品牌高調布局和低價出擊相比,一季度的國產品牌就顯得波瀾不驚了。除了個別品牌偶有新品外,總體上,國貨新品上市節奏放緩,價格同外資品牌比優勢也不明顯。可錄液晶、屏變、120Hz、流媒體播放等小花樣在外資品牌的價格優勢面前功力盡失。有的國產品牌液晶電視價格甚至高于外資品牌,特別是國產一些高端型號,價格要超過外資品牌的中高端產品,有的和外資品牌價格差距不足千元,失去優勢,銷售業績下滑也是自然的事情。據北京蘇寧提供的銷售數據,以銷售額統計,今年一季度平板電視座次基本排定,夏普、三星、索尼、東芝和LG分列占據前五位,昔日占據這些位置的國產品牌黯然失色。
在背后,外資品牌正在集體醞釀更大的一次驚天密謀,經過一季度的布局和調整后,準備發動一次更大的價格總攻,對國產品牌進行一次毀滅性的打擊。32英寸液晶電視,外資品牌將出現4999元的超低價位,40和42英寸的大屏幕將出現7999元的超低價,逼迫國產液晶步步退守。2999元的32英寸、3999元的37英寸、5999元的42英寸液晶電視即將登場,但是一味靠價格爭奪市場,將嚴重壓縮廠家的利潤,有些國產品牌將走入困境,外資品牌以此達到獨霸市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