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索尼和飛利浦兩大消費電子巨頭的傳聞使等離子市場再次引起關注。
年初由國外媒體傳出消息,索尼正考慮重返等離子電視市場,并正在與富士通日立等離子顯示器公司(FHP)就相關事宜進行談判。據(jù)說索尼高層已就相關問題與FHP進行了討論,不過由于公司內部未能達成一致,因此還沒有就此做出最終的決定。雖然索尼公司總部立即否認了這條消息,但業(yè)內人士認為,沒有正式確定的消息不能對外宣布符合上市公司一貫作法,但并不代表這件事情完全沒有可能性。
而等離子電視的鼻祖飛利浦公司2007年初宣布未來重點將放在液晶市場的消息同樣帶來不小的震動。自十幾年前飛利浦推出全球第一臺等離子電視后,2006年其等離子電視的銷售收入已經位居全球第4,僅次于松下、LG電子和三星電子,市場占有率為10%。
索尼與飛利浦此次的重新站位讓液晶與等離子之爭再次甚囂塵上。
屏資源之痛
在2006年8月正式宣布退出等離子市場后,索尼就堅定的站到了液晶電視陣營,與全球最主要的等離子生產商松下成為了一對市場“冤家”,并在廣告宣傳中不遺余力地各自為液晶和等離子技術鼓掌叫好。2006年12月,松下在美國各大報紙上最新刊登的一套廣告便惹惱了索尼公司。在廣告中,松下的廣告題目為“在你購買大屏幕平板電視機前需要知道的6個真相”,從對比度、色彩逼真、沒有拖尾、可視角度好、經久耐用6個方面宣傳等離子技術優(yōu)于液晶。
但是,在液晶陣營中堅持了不到半年后,索尼卻再次傳出了將重返等離子的消息。
其實扼住索尼進入等離子領域喉嚨的,依然是等離子面板這一瓶頸。在平板電視領域,索尼、東芝起步較晚,尤其是索尼,從CRT時代的領導者地位,淪為平板電視的技術附庸者,顯然讓索尼非常不適應。在等離子領域,索尼完全喪失了話語權,而在競爭更加自由的液晶領域,索尼還有一定優(yōu)勢。
而如傳言所說索尼若借與FHP的合作,實現(xiàn)等離子屏的供給,雙方又都有利可圖,也許索尼重返等離子市場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畢竟在大屏幕平板電視市場等離子更有優(yōu)勢,而這塊市場也是利潤可觀的高端市場,很難想象索尼會真的愿意丟棄。
實際上,飛利浦退出等離子市場的理由幾乎與索尼相同。雖然飛利浦否認了此消息并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飛利浦將繼續(xù)在全球范圍內銷售平板電視,包括飛利浦等離子電視機和液晶電視,”不過,飛利浦在聲明中又同時表示,液晶電視將成為未來眾所公認的平板電視的主導,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飛利浦在市場上的產品策略。而根據(jù)最新公布的計劃,飛利浦將在2007年完成900萬臺液晶電視機的銷售目標,但總公司沒有制訂2007年等離子電視機的銷售目標。飛利浦在LG飛利浦LCD公司擁有32.9%的股份,后者已經成為液晶電視機面板廠商界的領袖。與此不同的是,飛利浦并沒有任何等離子生產廠可以為其自有品牌等離子電視機提供產品來源。
在液晶電視的產業(yè)鏈上游,屏資源有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等眾多廠商參與競爭,因此價格穩(wěn)定、資源充足、降價迅速。但在等離子領域,只有松下、先鋒、LG、三星、日立擁有等離子面板生產線,但這四家廠商又無一例外的既做面板又做整機,只有在保證了自己品牌生產的前提下,才提供面板給同行。例如三星超過50%的面板是供給自用,而松下的比例則高達70%至80%。等離子產業(yè)鏈上游被少數(shù)寡頭企業(yè)壟斷,缺乏一個自由、開放的競爭環(huán)境,正是等離子難以迅速擴展市場的癥結所在。
中國市場的敗績
2007年3月23日上午9點,西三環(huán)花園橋邊的國美店內。由于春節(jié)采購高峰剛剛過去,而且時間段還早,因此店內的顧客并不多。
記者走進彩電專區(qū),立刻感受到了液晶電視把持平板電視市場的強勁勢頭。除了松下和日立的柜臺內擺放著幾臺等離子電視樣機外,賣場中幾乎清一色被液晶電視占據(jù)著,即使擁有液晶、等離子兩種技術與產品的LG、長虹的柜臺區(qū)域內,也沒有擺放等離子電視。
“這的確是個‘中國特色’,”長虹的廠家銷售人員顯得也很無奈,“其實我們也想多賣幾臺等離子電視,因為賣一臺等離子的提成比例比賣液晶電視要高,但是沒辦法,現(xiàn)在國美電器要求我們必須擺放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可能一周只能出貨兩臺,而液晶電視一周可能達到五六臺。只有松下和日立是為追求品牌形象的,因此才會擺出等離子電視。”
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北美、歐洲等平板電視市場,等離子電視幾乎是家庭電視的首選產品,等離子電視市場也在以100%的速度增長。但是在中國,國美的做法卻恰恰印證了液晶電視才更受消費者追捧。
據(jù)中怡康零售調研的數(shù)據(jù),目前中國市場中,液晶電視已經占到平板電視銷量份額的90%。于是很多媒體唱出了“等離子技術已經過時”的論調,最近飛利浦在全球“退出”等離子市場的消息更是惹得輿論嘩然。
而信息產業(yè)部2006年3月31日公布的高清標準也使等離子電視遭受打擊。根據(jù)信產部公布的數(shù)字電視相關25項電子行業(yè)標準,高清標準的電視機要求垂直分辨率在720(1366×768)或以上,而等離子電視機一般都遵從國際上的標準,分辨率在1024×768,所以在分辨率上達不到中國的高清標準。
在很多消費者還不了解情況時,鼓吹等離子技術過時、不如液晶電視的言論開始水漲船高,而等離子電視生產廠家如果想要達到中國獨特的標準,就需要專為中國市場單獨開發(fā)高清面板,這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緩沖,因此造成了等離子電視銷售情況不佳。
全球著名投資銀行瑞士銀行(UBS)日前發(fā)表了一份關于中國消費電子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2006年中國對于液晶電視的需求將占到全球的9%,中國液晶電視的銷量達近400萬臺,增長226%,這個數(shù)據(jù)是全球增長量的近2倍。但反觀等離子市場,在2006年第4季度液晶電視增長180%的情況下,等離子電視銷量增長只有24%,雙方的差距正在拉開。
其實,中國標準對于等離子的打擊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背后的利益驅動。廈華電子總工程師蘇鐘人在去年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06年因為等離子電視價格下降,而等離子屏的價格調整沒有及時跟進,以至于部分廠家出現(xiàn)了負毛利率,因此紛紛轉向去做還有利潤可圖的液晶電視。
等離子在與液晶的第一輪交鋒中略嘗敗績,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不太健全的產業(yè)鏈生態(tài)群。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市場獨與世界市場不同。因為這里聚集著全世界最多的電視機生產制造企業(yè),如果他們覺得等離子電視無利可圖,當然就不會在本土市場竭力推廣,于是中國的平板電視市場呈現(xiàn)了液晶電視一邊倒的景象。
等離子反彈
就在一些企業(yè)因為不具有等離子屏資源而退出等離子市場時,自然就有人從中受益,日立、松下、LG與三星顯然都是受益企業(yè),其中松下電器2006年上半年獲利增長21%,原因便是等離子電視的銷售強勁。
今年3月26日傳出消息,松下電器以12億日元(約合1020萬美元)出售了其互聯(lián)網相關業(yè)務,從而完全撤出互聯(lián)網的相關運作。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06年6月松下、日立共同對合資液晶面板公司增加7.1億美元的投資。目前,松下正在計劃投資23.6億美元興建等離子面板廠。
同樣是3月26日的消息,日立表示將斥資大約30億日元(約合2541萬美元)在馬來西亞興建等離子電視工廠,以應對澳大利亞與東南亞的需求。根據(jù)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的報告,今年全球等離子與液晶電視銷售將攀升8%,達到920億美元。
在中國國內,隨著大屏幕電視需求的擴大,等離子電視也正在顯露出銷售抬頭的跡像。日立數(shù)字媒體有限公司營業(yè)本部副部長衛(wèi)旭東告訴《互聯(lián)網周刊》記者,從2006年底開始等離子電視無論從輿論宣傳還是市場銷售表現(xiàn)上都呈現(xiàn)出了回暖跡象。“某媒體記者也就此事咨詢了我,可見這已經不是個別現(xiàn)象。其實主要原因是由于46英寸及50英寸等離子電視價格已經降到了2萬元以下,因此開始放量增長,而大屏幕電視才是等離子的優(yōu)勢所在,畢竟等離子沒有42英寸以下的產品。” 衛(wèi)旭東表示,不能光從絕對的銷售數(shù)量上來評價等離子與液晶,因為液晶的銷量主要還是集中在40寸電視屏幕以下,而且還包括計算機顯示器產品。
隨著家庭高清電視逐漸迎來CRT向平板電視換代的高峰,42英寸以上的電視也開始降價并進入家庭,而這正是等離子具有優(yōu)勢的陣地。據(jù)賽諾調查分析,在全球大屏幕電視市場中,等離子電視占絕對優(yōu)勢。2006年1月至6月,等離子電視的市場比重為47%,而液晶電視比重僅為17%。而且目前由于液晶參與廠商增多,競爭也日趨激烈,利潤下滑嚴重。
在國美彩電銷售區(qū),記者了解到,長虹的液晶電視LT3219P與等離子產品PT4266,不僅外形一樣而且價格也一樣,同為11990元。據(jù)長虹銷售人員介紹,長虹目前應用的等離子屏是松下產品,到2008年8月,長虹與彩虹共同籌建的國內第一條等離子屏生產線投產后,將為長虹等離子電視服務。
2006年底,吸納了長虹、松下、日立、三星、廈華、LG、海信幾大等離子主流生產廠家的中國電子視像行業(yè)協(xié)會等離子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委員會在2007年初也召開會議,共同謀劃2007年等離子電視的發(fā)展規(guī)劃:在以往不太關注的輿論宣傳陣地,等離子電視將不再沉默,將突出強調其在動態(tài)清晰度等方面的技術優(yōu)勢,以期扭轉輿論此前對等離子的誤解;而在市場陣地,將在滿足消費者客廳需求的42英寸、50英寸大屏幕市場集體發(fā)力,以鞏固等離子電視對液晶電視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