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產品?
盡管很多中國彩電廠商對外都稱“液晶等離子并重”,實際上幾乎各家都把生產重心放在液晶電視上,對等離子產品則視同雞肋。
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王寧認為,從平板電視機上游產業來看,目前全球成規模的等離子屏生產廠商只有5家,而主要給國內廠商供貨的僅有兩三家。在全球需求旺季,等離子屏的貨源遠沒有液晶面板充足,國內等離子電視生產企業存在拿不到貨的尷尬。
他解釋道:“從平板電視上游產業來看,彩電的核心部件是面板,其造價占到彩電整機的50%~70%。國內彩電廠商如果要制造等離子電視,就必須從上游廠商采購等離子面板。而等離子的面板生產線壟斷在少數日韓企業手中,而這些企業本身也參與整機電視的生產,這就導致大部分中國彩電企業出現在關鍵時刻拿不到面板的尷尬。”
“同時,由于面板生產技術的壟斷局面,各面板廠商降價動力很小,而終端等離子受到來自液晶電視的價格擠壓,利潤空間大為壓縮。這也是本土企業不愿意推廣等離子電視的主要原因之一。與等離子的情況相反,在全世界范圍內存在著許多液晶面板供應商,它們只專注于面板生產,很少涉足品牌彩電成品,如臺灣地區的友達、奇美、華映等。這就為液晶電視生產廠商提供了穩定可靠的上游供應鏈。”
索尼的陳先生告訴記者,等離子電視的壽命是遠不及液晶電視,它的分辨率也無法超過液晶電視,對于光線等要求也高于液晶電視。更主要的是,等離子電視在長期工作后會產生一個現象叫做“燒屏”現象:由于電視臺臺標往往固定在屏幕的某一位置,長時間觀看一臺節目將導致屏幕這些區域的“燒屏”現象,即屏幕上永久性地留下臺標圖像。常常有體育節目愛好者們抱怨,他們的等離子電視不能長時間觀看他們喜愛的體育頻道的節目。一些顧客也多次向電視機廠商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要求,實際上等離子電視廠家目前還無法克服這一技術問題。
“等離子電視存在的種種硬傷,注定了它終將成為‘過渡產品’的命運。”有專家在接受江蘇商報采訪時表示。
賽迪顧問消費電子產業中心的分析師陳宏對記者表示,他們最新的調查表明,隨著液晶電視的成本的不斷下降,價格逐漸和等離子電視拉平后,歐美國家消費者的購買方向也已經從等離子電視轉向液晶電視,“歐美市場的等離子電視也將會一步一步被淘汰”。
等離子潰敗
“要不要來看一下最新款的液晶電視,最近正在搞活動,很劃算的。”3月20日,記者走訪了國美、蘇寧、五星等幾大家電賣場。毫無例外的是,來到任何一個電視機品牌專柜,銷售人員首先向消費者賣力推薦的都是液晶電視。
在這幾大賣場中,電視機銷售主要集中為液晶電視。三星、松下、LG、TCL、飛利浦等各大國內外廠商,都在推出新款液晶電視。與液晶電視的“繁榮”景象相比,市場上的等離子電視品種很少。
TCL家電銷售處的工作人員告訴江蘇商報,與液晶電視的熱賣相比,現在等離子電視的市場非常糟糕。
“現在各個商家的等離子電視都不是很好賣,消費者來這里,基本上都購買液晶電視。”他指著賣場內的等離子電視感慨,如今許多廠家都減少了等離子電視的生產。“市場上的許多等離子電視都是屬于舊款。”據其透露,各大廠家基本上已經不再研制新的等離子電視。
蘇寧、五星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從他們各自賣場的銷售統計數據來看,2006年以來,等離子電視銷量持續下降,市場逐漸萎縮,如今所占市場份額已經很小。據介紹,很多消費者來購買平板電視時,往往會直奔液晶電視,壓根都不理會等離子電視。
在等離子電視中,松下以生產42英寸~50英寸等離子電視為主,日立主要生產50英寸以上尺寸的等離子電視,這兩大廠家占到等離子電視市場的50%左右,惠普、海爾、三星、LG、飛利浦、長虹等平分剩下的市場。蘇寧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等離子市場的逐步萎縮,市場上的等離子產品已經為數不多,在產品品種供應上,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選擇需求。
“這似乎又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該負責人稱。
據江蘇商報了解,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曾并稱“平板雙雄”,兩者并駕齊驅。2004年、2005年,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曾出現爆發式增長。當時,等離子電視相對于液晶電視,有著后者無可比擬的大尺寸優勢以及價格優勢。
進入2006年,液晶電視進行反攻突圍。一次又一次的價格戰術,將等離子原先遙遙領先的價格優勢壓得沒有喘息空間。隨之而來的是,等離子市場在液晶電視的價格進攻下,市場份額日益縮減。
據賽諾預測統計,去年我國等離子電視市場增長速度出現大幅下降,銷售量預計為61.3萬臺,僅比2005年增長14%;而銷售額為86.7億元,與2005年相比更是下降了10%。另據國家信息中心《2006年度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白皮書》顯示,2006年國內平板電視銷量477萬臺,其中液晶387萬臺,大大高于等離子的80萬臺。
再看每個品牌的液晶電視與等離子電視的價格,42英寸等離子價格在10000~14000元之間,液晶電視價格在10000~16000元之間,兩者之間的差價均在1000元以內。業內專家分析,近期液晶面板的價格大幅下降,正逐步逼近等離子電視價格。消費者目光紛紛投向液晶電視,即使是等離子電視的潛在消費者也因為液晶電視的降價,而伺機等待等離子電視降價的時候再購買。
而從平板電視生產廠商來看,前一階段由于等離子電視價格下降過快,等離子屏的價格調整跟不上,以致部分廠家出現負毛利率,因此廠商更愿意去做還有利可圖的液晶電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分析師陸刃波曾說過:“2006年國內市場液晶和等離子電視的比例在8比2左右。但目前液晶的比例還在上升,如果等離子在技術、價格等方面有所突破性發展,最后在國內恐怕連平板電視20%的市場份額都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