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發展,液晶電視收獲了一個令人欣喜的數字: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30%上升到目前的近70%。不過,伴隨著市場份額的高速增長,液晶電視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屏”頸危機——全球液晶面板“缺貨”,這對缺芯少屏的國產品牌更是雪上加霜。
記者近日從液晶電視產業鏈上下游多家企業獲悉,大尺寸液晶面板供貨緊張,其中40英寸、42英寸液晶面板今年來更是提價5%~10%,而32英寸、37英寸的液晶面板甚至出現“千金在手,一板難求”的局面。
“一般情況下,每年的11月份液晶面板價格都會開始下跌,但據從同行處得到的消息,今年11月份,液晶面板的價格不但不會下跌,反而會上漲2美元左右。”日前,全球液晶面板代工企業冠捷中國區自有品牌總經理徐文選說,“根據多個市場調查公司的預測,直到明年9月份,面板價格都不會下跌。”
記者日前從TCL、創維、長虹等多家平板電視制造企業的負責人處也證實,今年以來,大小尺寸液晶面板的供貨價均出現了上漲,其中,40英寸、42英寸的液晶面板供貨價約漲了5%~10%,32英寸的則更高。“不僅僅是漲價,更嚴重的是液晶面板的斷貨,這種狀況在“五一”之前表現得尤為突出。”某企業負責人說。
徐文選認為,目前的液晶面板缺貨及價格走高現象和今年年初面板企業限產拉升價格并不同。“年初,液晶面板價格過低,許多廠商盈利甚微甚至虧損,從而限產。但現在,是由于需求過大,特別是液晶電視的需求強大,導致供不應求。”根據市場調查公司DisplaySearch的預測,明年液晶面板產能的增長率約為21%,但需求增長率則為28%,這意味著面板供應緊張的狀況仍將繼續。據悉,目前三星、LG飛利浦、友達光電以及奇美4家生產商就占據了全球液晶面板75%的市場份額。由于液晶面板供不應求及價格大幅上漲,幾大液晶面板生產商的日子都過得不錯。三星電子2007年第三季度利潤預計將達6.3億美元,LG飛利浦不但扭轉了上季度的虧損還獲利5.7億美元,利潤額也創下了三年以來的新高。
上游液晶面板的價格持續處于高位已經使得下游制造企業利潤大幅下降。國家信息產業部發布的《1-8月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今年1-8月,外資液晶電視企業實現利潤增長率已遠低于全行業平均增速,占全行業的利潤比重已開始有明顯的下降。”
而價格只是平板制造企業擔心的一方面,他們更擔心的是液晶面板缺貨。今年8月,戴爾遭遇“缺貨門”事件,中國消費者對于戴爾拖延交貨日期的投訴逐漸升溫,“萬人集體訴訟”的活動也在網上展開。平板電視,特別是液晶電視銷售的火爆也令液晶電視生產商為解決缺貨問題而傷神。
據悉,由于全球供應產能不多,從去年開始,主流尺寸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持續缺貨,供需缺口達二成以上,更直接導致32英寸液晶電視整機嚴重缺貨。國產液晶電視廠商不得不主推32英寸等離子電視來滿足市場需求,就連日韓液晶屏的生產大戶,也開始采購中小尺寸的“臺灣屏”來彌補不足。
今年以來,情況變得更加嚴峻,液晶屏缺貨開始從小尺寸向大尺寸蔓延。
“主要原因是平板電視增長速度過快,而液晶面板生產線比較有限,造成供不應求。”長虹數字平面顯示公司總經理陳寧告訴記者,國內電視市場一年的容量是3000萬臺,只有當平板電視的銷量一年達到2000萬臺時,才能基本達到供需平衡。“以今年預計的800萬臺計算,要達到2000萬臺,約需2~3年后,供需矛盾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據悉,國內彩電企業正絞盡腦汁緩解面板的壓力,并協商聯合,爭取抱團談判以增加籌碼,獲得更多的面板資源。此前就傳出康佳、海信、長虹、創維、廈華這五大國產品牌巨頭破天荒地坐在一起,尋求一種合作式的聯盟。
不過,有業內人士對國產品牌的這種“努力”卻不抱太大希望:目前液晶面板缺貨是全球性的,就連日韓液晶屏的生產大戶自己也缺貨,國產品牌想獲得更多的面板除非提高價格。從目前來看,全球液晶面板,尤其是我國液晶面板緊缺現象不會改變。只有等到明年底液晶電視增長速度放慢,供需基本平衡的時候,供需問題才會改變。
有專家指出,導致這種現象的癥結還是國內企業自己做不了液晶面板,幾乎所有的液晶面板、尤其是大尺寸的液晶面板都是依靠進口。國內液晶面板技術依舊止步于第五代以下生產線。只有合理安排分配,統一規劃,在技術上有了突破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家電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說,自2000年吉林彩晶一代線投產以來,國內目前共有9條液晶面板生產線投產、開工,但多數還處于前期準備中,而且都是5代以下的生產線,相對于全球液晶面板技術發展成熟的七代線甚至八代線水平,處于弱勢地位。“我國彩電產業亟待打造出成熟、完整的平板電視產業鏈,以增加國際競爭力和平板時代話語權。”目前被寄予厚望的,是京東方、上廣電與龍騰光電三大液晶面板制造企業的整合,一旦整合完成將有助于我國液晶面板的生產、研發,從而改變手中無面板的被動局面。
由于全球供應產能不多,主流尺寸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持續缺貨,目前缺口尚達一至兩成,而2008年面板供應吃緊恐達3個季度,液晶面板廠紛紛預期,32英寸面板將是2008年供應最吃緊的TV面板,且不排除某些時節供應缺口將達兩兩到三成,缺貨狀況比2007年更嚴重。
據悉,2008年全球液晶電視需求量將接近1億臺,其中,32英寸液晶電視無論是在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或在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是最多消費者選購的尺寸。預計2008年32英寸液晶電視需求將占整體銷售量三成以上,全年規模達到3200萬臺。
有業內人士指出,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主要在6代線上生產,然而目前全球僅有4條6代面板生產線。其中,友達擁有2條,LG飛利浦及華映各有1條,除整體產能偏少,6代線還必須與37英寸、17英寸、20英寸寬屏幕(20W)及22英寸寬屏幕(22W)等熱門IT機型共享產能,由于IT產品較賺錢,在爭取產能上,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往往屈居下風。近期包括奇美電子、華映等紛紛減少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產出,轉而生產IT面板,導致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缺貨嚴重,目前缺口尚達一至兩成。
據預計,2008年下半年缺貨狀況恐將比2007年更為嚴重,如果2008年IT面板利潤還是比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高,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缺貨情況將最為嚴重,缺口估計將達到兩至三成。有專家則表示,以6代線切割情況來看,相當于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的17英寸面板要賣390美元,而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售價僅約330美元,面板廠當然會生產獲利較高的17英寸面板。另外,友達預期2008年4月后就不生產26英寸TN型面板,估計2008年26英寸液晶電視面板缺貨亦將相當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6代線產能供給不足,但面板廠已開始利用7.5代與8代線切割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這些可能增加的產能,將影響2008年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的供需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