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文章《中外液晶,到底誰更厲害?》,作者以業外人士點評:國產彩電品牌的液晶表現如何不如合資品牌。
這讓人聯想到去年的一個事件: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沒能將中國彩電品牌列入初選名單,中國彩電業品牌集體無緣中國世界名牌產品,商業評論界一致討伐“國產彩電品牌怎么了?”。面對這這個事件,中國彩電業集體無語。
值得思考的是中國彩電品牌的液晶電視真的像這位作者和委員會表訴的那樣一無是處嗎? 個人認為:個別品牌專家和某些委員會對中國彩電品牌的不了解,對彩電品類行業發展的模糊認識,對科技類普及型家電品牌建設模式的嚴重誤區導致了這些聲討事件。
中國彩電業在近30年的發展中迅猛成長——從CRT(傳統顯象管電視)代工,到建設完成CRT產業鏈條,雄霸世界CRT,中國彩電企業只用了短短的幾年時間;從世紀初平板彩電(LCD液晶、PDP等離子)問世,到2005年以中國彩電企業為主角兒掀起中國平板普及風暴,將消費者提前帶入中國的平板元年。此時,中國彩電品牌升級為中國平板品牌,積極、主動、進取、開拓,中國彩電行業努力發展,同時也成為中國國際化品牌探索的抗旗者。
平板彩電是家用電器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產品,遠遠高于空調、洗衣機、冰箱和其他視聽設備。
● 面板、芯片和提升電路成為技術壁壘
占據整機造價70%的面板是技術核心;芯片是技術關鍵,包括日韓品牌也都是采購美國芯片供應商的產品(SONY雖然有自己的芯片,但因為性能和美國芯片差距較大,僅僅是在個別低價系列中的個別型號采用),中國海信花費巨資研發“信芯”,如此自強愛國的舉動,賺足了政府的溺愛,市場表現也一路凱歌,但此舉未必是通向羅馬的最有效率的方式。提升電路相對技術含量較低,中國平板企業在這塊有限發揮的領地上樂此不疲地默默耕耘。
平板品類中技術同質特征明顯,產品的工業造型設計成為當下產生傳播區隔的關鍵點。在這點上,康佳的東京工業造型設計室、TCL歐洲工業造型設計室,長虹力聘世界著名工業造型設計師都成為增加產品競爭力的有力保障,不失為國產彩電在“價值經營”上的有力舉措!
在面板供應方面,雖然SONY和三星、菲利浦和LG等之間通過一些形式達成合作關系,但新生的供應面板商相對獨立的財政管理,也使得同為競爭對手的“雙S”在終端的反目成仇;臺灣供應商沒有自己的平板彩電成機加工,而扮演純粹面板供應商角色,無所謂是誰受制于誰,反而是將分工協作發揮到了最大的效益模式。近百億元的面板生產線投入,一方面資金龐大,企業發展容易受到資金牽制;另一方面,面板技術日新月異,從6代屏到7代屏,再到8代,升級速度越來越快,從60赫茲處理、8毫秒到最先進的120赫茲處理到4毫秒,時間間隔越來越短,即使投資建廠,建成后,生產出的也是淘汰面板。所以,中國平板品牌建設不取決于面板和芯片!這點很像電腦行業,把芯片成為標準配件的時候,也是正確認識中國平板品牌建設之路的時候。至今,強大的中國聯想、美國DELL也沒有發出要自己去制造芯片的訊號。
今年,中國彩電品牌集體成為“夾心面包”:一方面控制面板生產的合資品牌開始大幅度提升面板供應價格,另一方面它們也開始推出個別特價機型。國產品牌再次被指責無能。但從另一方面看:今年,康佳推出i-sport系列運動高清液晶;創維推出兼容RM格式的酷開電視;長虹繼續強調它的量子芯電視;海信的運動液晶也在蠢蠢欲動。尤其在“奧運營銷FromEMKT.com.cn”與“非奧運營銷”較量中,國產品牌各自都拿出了殺手锏。國產品牌在品牌個性化、區隔化塑造,以及適時地把握銷售機會等方面明顯強于幾乎沒什么差別的日立、SONY等之類。在品牌差異化塑造、傳播探索方面,國產品牌的努力,不能被忽視!
再則,國產彩電品牌有渠道優勢和忠實消費群基礎優勢(至今,還有遍布中國各個省的“康佳村”、“長虹村”、“創維村”),這點,則是合資品牌所不及的。近日,欣聞某國內彩電大品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城市VIP310+農村強化”的渠道運動,在重點城市更新、重點建設近千家旗艦店,在農村開展大型渠道整理和強化運動,投入近億元。誓讓中國億萬家庭看上高清的奧運。這些努力,全為的是發力北京2008奧運商機。液晶彩電的在中國普及,可能就是這樣的企業!難道二、三線,鄉村的消費者就不看液晶了嗎?中國的液晶消費力量,僅僅局限于大城市某些階層的小部分人手里嗎?暫時性的國美蘇寧戰績,只是局部戰場上的、某個階段的數字而已,僅此而已!
● 中國彩電品牌在平板化時代是有機會的!
回想一下,當年日本的豐田、本田,面對強大而不可征服的德國汽車、美國汽車品牌陣營(猶如現在國產液晶面對日本、韓國兩大陣營的競爭),而征戰本國市場、美國市場,甚至全球市場的成長軌跡來看,中國彩電品牌的道路似乎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坎坷。
·中外液晶,到底誰更厲害?
面對這樣的討伐,暫時我只能回答:各有千秋。如果說明天,可能我們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