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音響系統是為舞臺表演藝術服務的,或者說是為舞臺藝術的聽覺形象服務的。它是為表演藝術提供一個高品質聲音重放的展示平臺。
劇院音響系統通常包含兩大方面,即建聲與電聲。其設計思想與理念是音響系統設計的一條“主線”,它貫穿于整個音響系統設計的全過程,系統各個部分的內容與構成都是緊緊圍繞這一“主線”而展開的。因而,只有設計思想與理念是清晰的、完整的和正確的,才能給出一個符合使用要求的、完美的和高水平的系統設計。
舞臺藝術可以概括為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從觀眾的角度就是常說的“看”和“聽”兩個方面。所以觀眾廳的設計首先應滿足觀眾能看得好、聽得好這些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劇院音響系統是為聽覺形象服務的。
就音響系統設計而言,要擺脫傳統的從“技術到工程”的設計模式,而要提倡從“技術到藝術”的設計理念,亦即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人性化與科技的結合。只有從“技術到藝術”所提出的系統設計,才能較全面地滿足表演藝術的使用需要。就觀眾廳最終的音響效果而言,聲音重發的還原度要高、逼真、自然(重電發聲與原聲的一致性)以及良好的聲像定位(聲像的一致性)和聲音效果與劇情的一致性。總之,要最大限度地、最準確地體現出完整的舞臺藝術表現力。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一、重發聲與原聲的一致性
現代劇院大多在一個特定的封閉的聲學空間,由一套擴聲設備將演出的各種聲源進行擴聲,同時與聲源本身一同饋送至觀眾席。很明顯,通過擴聲設備還原出的重發聲與聲源本身(原聲)是否一致這不僅是個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個藝術問題。在音響系統設計中,不僅要從技術角度對重發聲的各類技術指標進行設計,同時要對重發聲與原聲的一致性的各類影響因素進行控制,并貫穿到設計的全過程中。
一致性的核心是音色的一致。重發聲的音色,從物理角度分析,就是重發聲中是否出現了原聲中所沒有的頻譜分量。從音響系統來分析,一是認真作好觀眾廳的建筑聲學設計。
首先是隔聲處理,它是創造一個不受外界影響同時也不影響外界,即聲場動態范圍大的安靜聲場,它包括與外界的隔聲,擴聲房間的隔聲,門窗、屋面隔聲等等。
其次是降噪處理,它是降低聲場內各種噪聲如空調、風道、電器等設備噪聲對觀眾廳聲場聽覺環境的干擾。
再次是音質設計,它包括反射聲的組織與混響時間的計算,這些不僅影響重發聲音色,丟失音樂的細節,改變音樂的頻譜結構等,還影響重發聲的空間感、清晰度,使聲音含糊不清。在分析各界面性能的基礎上,分別作好反射面和吸聲面設計。然后在核算吸聲材料的吸聲量時,不僅量要合適,同時各頻率的吸聲量也要均勻,在觀眾廳各界面的分布也應均勻。
最后是聲場缺陷的避免。這是影響重發聲產生音色失真的重要因素,如聲聚焦、顫抖聲、駐波、回聲、聲影等。
當然,除此之外,在建聲設計中也要注意對聲場擴散作好處理使其聲場均勻,使每個觀眾都能在觀眾席上聆聽生理上最合適的聽音聲級,獲取最佳的藝術效果。
音色一致性除認真做好建筑聲學設計外,二是認真做好電聲聲信號的頻譜結構。從技術角度講,就是要求電聲系統的非線性失真要小,頻率響應要好,本噪聲要低,動態范圍要大。
筆者在參與湖北劇院建聲與電聲設計過程中,嚴格控制影響音色效果的建聲因素。首先是防止觀眾廳高頻吸聲量過大,防止前次反射聲和混響聲的份量不足,導致音色無潤無味。為此在作建聲音質設計時,盡可能注意少用高頻吸聲過大的吸聲結構,如纖維類材料和穿孔率過大且內填纖維類材料的穿孔吸聲結構。二是控制觀眾廳低頻吸聲量,要做到低頻段混響時間向低頻端平滑增大,達到相應國家規范要求,使其低音有力、豐滿。綜上考慮,湖北劇院觀眾廳天棚采用大面積雙層增強型石膏板,墻體中下部采用高密度板材,墻體上部采用少量高頻吸聲結構。完工后檢測其混響時間頻率特性為:125Hz:1.47秒,250Hz:1.35秒,500Hz:1.21秒,1kHz:1.29秒,2kHz:1.25秒,4kHz:1.13秒,很明顯其混響時間頻率特性比較平滑,達到了國家標準,且無聲學缺陷。同時為使本觀眾廳能適應多功能要求和劇情需要,擴聲系統設計時選用了三臺S0UNDWEB數字音頻處理器,對電聲系統進行全面的包含頻率特性在內的處理與補償。擴聲系統峻工后,經測試其頻率特性達到了國家音樂類一級標準。投入使用這五年時間內,接待國內外近百家演出團體,他們一致反映,低音厚實豐滿,中音明亮圓潤,高音清晰有色,藝術所追求的音質十分完美,是湖北武漢地區目前音響效果最好的一家專業演出場館。實踐證明,這類演出場館的有關技術設計,必須依據藝術效果的需要,認真做好技術性的設計。只有這樣,技術設計才能達到完美的藝術性功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