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創業之初,以生產錄音磁帶起家,26年后居然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和主流移動通訊產品供應商之一。這中間成功的原因何在?
1981年,廣東省惠陽地區機械局電子科分離成立“惠陽地區電子工業公司”。它用做進口電子產品貿易積累的資金,與香港商人一起創辦了全國最早12家合資企業之一的“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生產錄音磁帶。這就是TCL的前身。
當時的創業者沒有想到,這個當時注冊資本只有620萬港元、員工不到300人的小工廠,26年后居然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和主流移動通訊產品供應商之一。2007年上半年, TCL的總資產已達到185.8億元。
現在的人們也很難想象,1981年,TCL創業之初、開始做磁帶業務時,還只是一個租借倉庫來生產的小作坊。1985年,內地與香港合資的“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成立,生產按鍵式電話機,并初創“TCL”品牌。1989年TCL電話產銷量在中國同行中躍居第一,成為“中國電話大王”。1993年TCL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把握產業發展的每一個機會,是TCL迅速壯大的主因之一。如果單憑錄音磁帶、電話機,肯定不會有今天的TCL。1992年,TCL研制生產大屏幕彩電,投放市場便一舉成功,并反過來向小屏幕延伸,短短三年內TCL王牌彩電已躋身內地三強。1998、1999年,TCL又先后切入電腦、冰(箱)洗(衣機)、手機、空調等領域。其中, TCL手機業務到2002年底已連續三年營業額增幅高達263.3倍,成為TCL繼彩電之后的第二大主業。
而在TCL快速裂變的背后,新體制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從1997年開始,TCL集團實施為期5年的“授權經營、增量獎股”的體制改革,成為惠州市首家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的試點企業。1997年TCL的凈資產僅為2.43億元,2002年授權經營協議到期時,TCL的經營者們已因經營業績突出而連年得到股權獎勵,惠州市政府持有TCL集團的國有股也從100%下降到58%。
2002年,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引入東芝、住友等多個國際戰略投資者,使TCL集團從國有控股企業轉變成多元投資主體和混合所有制的企業,也為TCL整體上市埋下了伏筆。2004年1月30日,TCL集團通過吸收合并“TCL通訊”,整體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
上市讓李東生為首的TCL經營管理團隊,一夜之間就成為了千萬甚至億萬富翁。持有TCL集團5.59%股份的TCL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上市當天的股票身價已超過10億元。上市更壯大了TCL的資本實力,為其大膽的海外并購創造了條件。
其實,早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TCL已開始“走出去”。兩年后,TCL自有品牌正式進軍海外市場,1999年它在越南成立了第一個海外分公司和海外工廠。五年后,TCL進入全面國際化的階段。2004年,通過并購重組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阿爾卡特手機業務,TCL締造了全球最大彩電企業之一的TCL-湯姆遜電子有限公司(TTE)和世界主流移動通訊產品供應商之一的TCL阿爾卡特移動電話有限公司(T&A)。
“蛇吞象”式海外并購,注定不會一路平川。2005、2006連續兩年的巨額虧損,讓TCL嘗透了國際化的艱苦卓絕。尤其是歐洲彩電業務,更成為“重災區”。湯姆遜轉讓出來的CRT電視業務事實證明是一塊“燙手山芋”,歐洲彩電市場不久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平板電視過渡,TCL并購湯姆遜之后不得不面對內部整合與外部行業轉型的“雙重挑戰”。
沉重的財務包袱到2006年年底已讓TCL凈負債達4.5億元。嚴峻的現實令李東生深刻地意識到TCL的內功還不夠深厚,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才是持續發展的根本,TCL必須從外延式發展轉向內延式發展。2006年7月,以李東生發表《鷹的重生》一文為起點,TCL啟動了一場企業文化的內省式運動,直至2007年“TCL——創意感動生活”的品牌內涵及企業發展思路的重新梳理,TCL顯然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2007年上半年,在結束了虧損的歐洲業務之后,TCL首次實現當期扭虧;其彩電業務的主要載體“TCL多媒體”通過發行19.5億股供股籌資7.8億港元及向德意志銀行發行1.4億美元的可換股債券,也大大緩解了財務壓力。TCL還計劃增發籌資14億元上馬液晶模組項目。這個CRT時代的巨子,正走出虧損的泥潭,全力打造平板時代的新優勢。本報攝影記者/王愷
很難想象,TCL創業之初,員工不到300人的小工廠是靠租借倉庫來生產的小作坊。26年后居然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和主流移動通訊產品供應商之一。李東生也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