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平板與國產平板兩大流派競爭 孰優孰劣呢?
2006年,外資平板集體降價,給國產品牌來了個措手不及,中國市場份額迅速倒向日韓,但在2007年外資品牌繼續沿用價格戰,已經對國產企業構不成威脅了。“外資本品牌,以三星為代表的韓系,以索尼、夏普為代表的日系,現在只能在重大節假日用即將淘汰的產品轟打價格戰,在中國市場打價格戰沒有好處。
‘五一’黃金周,夏普由于打價格戰而凈虧巨大直接導致中國區負責人下課,三星也在‘五一’黃金周打價格戰,結果凈虧二、三千萬。國產企業都是從價格戰中走過來的,現在我們深刻認知的是利潤導向”,有著豐富銷售經驗的康佳總經理穆剛對中國土地上的家電價格戰頗有體會。打價格戰最終要以產品質量做犧牲,“最近外資品牌連續的招回事件足以證明這一點”,創維劉棠枝再次強調。
外資品牌在走中國企業的老路,這是國產企業的一致看法,要想在中國贏,絕非用一下價格的工具就可以的。“渠道覆蓋率”才是中國平板企業這次全面勝出的關鍵詞。中國市場存在著南北差異,城市與農村差異,消費意識差異,消費心理復雜等問題,全球任何一個市場都沒有中國市場復雜。單按級別劃分,中國就能分出至少五級市場,第一級是以國美、蘇寧為代表的全國性大連鎖,第二級是以大中、五星為代表的地區性連鎖,第三級是以沃爾瑪、家樂福為代表的大型超市,第四級是地縣級經銷商,第五級是農村市場。穆剛認為面對如此多元化的市場,練就成功的渠道策略,這是中國彩電企業用了27、8年打下的基業,也是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外資品牌在中國打了十幾年,始終都無法突破渠道的壁壘。
在中國的贏,是要在大多數市場上的贏,“外資品牌僅僅在特大城市的帳面和出貨量上略有領先而已”,中國企業似乎看清了外資品牌在中國的老底。在中國更廣闊的市場,國產品牌占有絕對的優勢,長虹多媒體產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郭德軒說:“每個品牌的營銷隊伍都有七、八千人,單重點城市就有一千多人,外資本品牌怎么跟我們打”。不僅僅在渠道覆蓋上中國企業是全面壓進,“在售后服務方面,國產品牌也占有天時地利,每個品牌都有上千家服務網點,這是外資品牌絕對做不到的”,創維劉棠枝認為最近有關外資平板電視的售后維修服務的投訴越來越多,也突顯外資品牌在中國除了價格戰也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