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權威市場檢測機構中怡康時代公司公布了2007年2-8月份中國平板電視零售量占有率情況。今年2-8月以市場占有率為排名基準,國內平板市場前5強分別是海信、創維、三星、TCL和康佳。外資品牌僅有三星進入前五強,而海信則繼續領跑國內平板市場頭把交椅。
進入07年以來,外資品牌以價格戰為主要手段,向國內品牌不斷發起猛烈攻勢。但是國內品牌產品憑借更親近市場的地理優勢,以價值戰為主要手段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防御。中怡康數據今年2-8月的國內平板市場前五強,國內品牌占據四席,其中占據第一位的海信市場占有率為12.33%,遠高于第十名夏普的4.64%,體現出國內品牌在平板市場的領導地位。
業界分析認為,雖然從年初到現在,洋品牌平板電視擁有超過20%,甚至更高的降幅,其中十一市場個別產品降幅超過30%,達到三四千元之巨,但是這些大幅調的價格的產品往往是一些低端機型。在同等價位上,國內產品更占據性能優勢。另一方面,洋品牌高端產品價位依然居高不下。例如海信一款52英寸液晶僅需要19999元,而索尼幾款同類產品報價都在四五萬的價位。
同時專家認為,在目前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下,平板電視已然屬于高端消費品。對這類產品,消費者非常在意產品品質,具有著典型趨優消費和保值消費的特點。對于價格穩定、性能優異、在高端產品上明顯具有價格優勢的國內品牌,這無疑是支撐其占據國內平板市場領導地位的良好因素。
國內品牌在洋品牌瘋狂的價格戰中能夠成功勝出的另一個原因是國內品牌在產品差異化上的領先地位。以排名第二的創維為例,其在今年秋季上市的“酷”系列電視就有支持“real”格式流媒體的特點。該技術是創維平板電視首創的技術,居于業界領先地位。除此之外在120Hz倍頻刷新、時光平移、可錄功能等方面,國內品牌均領先洋品牌產品。
另一方面業內專家指出,在國內平板市場上洋品牌大幅度的降價將損害洋品牌產品的品牌口碑。對于消費者自然會追問洋品牌大幅度降價的“價格空間”來自哪里:是原有產品的暴利還是現有產品的縮水?同時,消費者會認為,洋品牌產品沒有保值空間,劇烈的降價將使消費者不敢輕易購買洋品牌產品。洋品牌的降價也導致了洋品牌的利潤率的下降,從而引起產品品質和售后服務大幅縮水。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指出,低價產品促銷使外資企業品牌的市場份額快速增長,但目前我國電子產業外資品牌的利潤低于全行業的6%的百分點。
事實上,洋品牌的價格攻勢并未實現預期的目標。面對價格戰,國內品牌通過堅持價值至上的策略顯然是獲得了消費者更多的認可。專家指出,隨著消費者消費理性的進一步增強,產品一降價就能熱銷的情況已經不可能復現。成熟起來的消費者更加關注的是產品的實際品質和售后服務,價值策略正在成為平板市場和國內其它消費品市場最主流的競爭理念。